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去,行得通吗?恐怕谁也做不到。即便做到了,人
民也会推翻他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个“张勋复辟”的事件,他把已下台的清
朝皇帝溥仪又扶上了台,可仅上台 11 天就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又下台了。当
然,人是有思维的,不允许历史开倒车,生物界中尽管没有人类的特性,可
它的进化一样也不走回头路的。从对化石的研究发现,生物某种器官一经演
变就不可能在其后代身上恢复原状;一经退化消失也再不会在其后代身上重
现。以马为例,始新世的马前肢四趾、后足三趾,渐新世和中新世的马前肢
三趾,上新世和现代马仅剩一趾,其已经退化的足趾决不会恢复原状。类似
的例子还很多,如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中生代的恐龙,它们既然已绝灭
了就绝不会再出现了,地史上每次大灾难之后,残余的生物都是在原有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而决不会通到生命的初期重新开始的程度。专家们正是总结
了生物进化中的这些实际例子,归纳出了这条定律。
    威廉斯登法则  脊椎动物在进化发展中,也是由低等向高等、身体器官
从简单至复杂、神经系统日趋完善演变的,但唯有骨的数量是从多至少、从
复杂到简单的。这种现象不但表现在从低等门类到高等门类,就是在同一门
类中比较原始与进步种类之间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脊椎动物头骨骨片数目的
变化上尤为显著。如原始硬骨鱼类的头骨有 180 多块骨片,较进步的硬骨鱼
约为 100 多片,古两栖类及古爬行类动物头骨骨片数量在 95~50 块之间,哺
乳动物头骨骨片已减少为 35 块,人类的头骨骨片数量最少,只有 28 块,其
中还包括中耳内的 6 块很小的听骨。
    脊椎动物越进化,其骨骼数量就越少,这一规律就是威廉斯登法则。为
什么动物身上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脊椎动物进化初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很差,需要有硬体的支撑,哪里需
要就在哪里长出一块骨片来,甚至在皮肤表面也长出骨板或骨质鳞片,这种
多的骨片显出了消极的一面:身体行动迟缓,还妨碍了其他系统的发展,随
着不断地进化,动物各器官功能趋于完善,有些不需要骨骼支撑,有些游离
骨片向脊椎骨靠拢固定。途中连接了其他骨头,数量从几根减少到一根,头
部过去有很多的骨片但保护作用相似,逐渐就减少为几大块,还愈合成颅腔
(在哺乳动物的头颅上能看到几条锯齿状的接触线,这就是骨片的愈合线),
增加了牢固性和稳定性。这样一来减少了骨头的体积,肌肉附着在为数不多
的骨头上,定向收缩力增强,神经网络也清晰了;颅腔扩大、脑量增加(动
物进化关键的一点就是神经系统的进化,从鱼类开始出现头后,头与身体的

比例在进化中就逐渐加大),反应快速,行动敏捷,更有利于生存。会不会
因骨骼减少而对身体的保护性降低?以恐龙和牛为例,同样都食植物,甲龙、
剑龙等的自卫武器是全身披鳞挂甲,这身盔甲使它们行动不便,只起消极防
御的作用,仍抵挡不住霸王龙的袭击;而牛的自卫武器是牛角,比盔甲轻得
多,行动自然灵活,遇见敌人常采取主动进攻,历史上就有不少农家牛勇斗
虎豹保护主人的故事。
    因此骨骼的减少只会给动物带来进步,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附:什么是化石
                   
    青少年朋友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讲解员总是告诉大家,在人类还未诞
生之前,地球上还存在过什么动、植物,它们是如何如何生活的,它们的形
状是什么样子,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的……这些死去的生物被他们讲得活灵
活现,就仿佛是他们亲眼看到似的。他们是怎么知道地球上曾存在过这一天
的呢?是根据化石。那么化石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化石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埋藏于地下,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
的石头。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植物的形状特征,古生物学家们便是根据
这些特征,确定出它们是何种动植物。若是动物,则还要运用解剖学的原理,
勾画出它们的骨骼,补充上它们的肌肉和皮肤,便画出了它们的体形图或雕
塑成模型了。
    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的生物之所以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要有生物本身和
地质环境双方面的条件。首先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
中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它们是由无机物组成的硬体,与皮肉、内
脏等软组织相比,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而消失,因此成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
而那些软组织易遭氧化和腐烂,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
大多数化石都是骨骼和贝壳的原因。第二个条件是生物死后要有它们被迅速
埋葬起来的地质环境。如海洋和湖泊中,泥沙沉积迅速的地方,生物保存为
化石的机会就多,否则即使生物有硬体,如果死后长期暴露在地表或泡于水
中不被泥沙所掩埋,也会被风化作用破坏或其它动物吞食,不能形成化石。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无机物的形态类似生物形状(如海底锰结核、
树枝状痕迹等),但它们并不是化石,因为它们不是生物;而现代才被泥沙
埋藏的生物遗体,如动物,即便皮肉烂掉,仅有白色的骨头,也不能称为化
石,必须经过沉积物形成岩石的过程,使骨头也变得坚硬如石,这才能叫化
石,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 25000 年的时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种种条件,各时代的古生物只能有一小部
分由于条件适宜而成为化石,再考虑到成为化石期间遭受的种种破坏作用及
现在还没有发现到的化石,已收集到的化石仅占当时古生物数量的很少一部
分,它们对古生物的记录必须是很不连贯、很不完整的,致使有些生物绝灭
之谜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化石有不同类型,这是由于埋藏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  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在特殊的环境中避免了氧化
和腐烂,如西伯利亚冻土层的猛犸象、波兰斯大卢尼沥青湖里的披毛犀、我
国抚顺煤田中包含完整昆虫的琥珀等。但这类实体化石并不多见,绝大多数
生物仅能保存硬体部分,而这一部分也要经过石化才能形成化石,石化作用
有:
    矿物质充填,无脊椎动物硬体结构中多少都留有空隙,当硬体掩埋日久,
空隙往往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变成致密坚实的实体
化石;脊椎动物骨骼,其髓质消失留下的中空部分同样易受矿物质填充而增
加了重量,这也是中药店收购龙骨时,鉴别是龙骨还是骨头的一种方法。
    交替作用,在石化过程中原来硬体的物质成分被地下水溶解带走,而水
中的矿物质沉淀在被溶解的孔洞中。若是沉淀与溶解速度相等,就能保存原

来硬体的微细结构。如硅化石,大家都能在硅化石上看到年轮和细胞的轮廓。
    升溜作用,生物被埋藏后,体内不稳定的成份经分解,挥发消失了,仅
留下了稳定的成份,形成薄膜保存下来。如树叶,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
经过升溜作用,氢、氧全都跑了,仅剩下碳,形成了碳质薄膜。
    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生物往往遭受破
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出了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最常见的是植物叶子的印
痕。有时带硬壳的动物死后壳体张开,泥沙充填进去,在固结成岩后地下水
又把壳体溶解,在围岩与壳外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外模,在泥沙与壳内表面
的接触面上留下了内模;如果壳体张开不大,基本保持原状,那么充填进的
泥沙成岩后就称为内核,若是动物死后壳体不张开,当贝壳溶解后就留下一
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洞,此空洞如再经充填,所形成的核则称为外核。
    遗迹化石  是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
迹,从足迹的大小、深浅及排列情况,可以推测该动物身体的轻重,行走时
是慢步、疾驰还是跳跃,足迹是爪型还是蹄型,由此可以推知该动物是食肉
型还是食植物型。例如:发现地上有两排足迹化石,一排小有蹄,一排大有
爪,行距由远而近,步幅由小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