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水鸟或水獭吞食掉,不能再回到大海的怀抱。而大多数雌性大马哈鱼则能
重返大海,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它们便会恢复往日的美丽。大马哈鱼为了后
代不惜献出生命,而它们的子孙仍每年重复着前辈的“生活之路”,使其种
族世代繁衍下去。
鳗鲡是生活在江河中的鱼类,但它在生殖时却要不远千里到深海中去产
卵,小鳗鲡孵出后,再溯河而上回到家园去生长。
生活在欧洲西部江河里的一种鳗鲡,每年都要游过大西洋,到百慕大群
岛南部的深海里去产卵,完成生殖过程。在地中海北部亚得里亚海和南部尼
罗河口的鳗鲡,也要游到这个地方去产卵,行程达四五千公里。一旦产卵、
受精完成之后,鳗鲡就逐渐死去。受精卵孵化出的幼鱼,会克服重重障碍及
困难,回到江河中寻找适宜的生活场所。等幼鱼长大再需产卵时,又会成群
结队地游到大西洋去了。
鱼的另一种洄游是由于食物引起的。鱼类以寻取食物为主要目的的洄游
称为索饵洄游。海洋中的鱼类多数是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为食,一旦环
境变化,或饵料减少,它们便会为寻觅更好的进食场所不得不随着食物的移
动而移动。还有许多鱼类在生殖期间不进食,生殖以后要大量进食以恢复体
力,因而也进行索饵洄游。
还有一种洄游是由海水温度变化引起的称为越冬洄游。比较喜温的鱼类
到了冬季水温下降时,会避开冰冷的海域,游到温度适宜的场所去越冬。例
如带鱼,每年冬季由舟山群岛的海区向南游去,在广东珠江口外越冬,春天
又游回老家来。
鸟类的旅行家
在鸟类当中,有些鸟有迁徙的习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到别的地方。
这类鸟我们称之为候鸟。候鸟的迁徙,通常是一年两次。春季从越冬地区迁
往生殖地;而秋季则是由生殖地迁往越冬地。
候鸟迁飞时往往集合成群一起迁飞,一般是一个“家族”的鸟群集合在
一起,也有不同“种族”的鸟组成的混合鸟群。迁飞时,鸟群常排列成一定
的队形。鹤和大雁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灰掠鸟紧紧结成团形,燕
雀为疏散的队列。只有猛禽(鹰、隼等)常常单独飞行,相互间保持一定的
距离。不同的鸟迁飞的速度和时间也不尽相同。鹤、鹳和一些猛禽在白天迁
飞,大多数候鸟在夜间迁飞,白天休息和觅食,还可以躲避猛禽的袭击。
大多数候鸟在迁徙中是有固定的方向和途径的,它们不论沿着山脉还是
河流飞行,都是南北纵飞的,为什么鸟儿经长途旅行不会迷失方向?经过长
期的研究发现,鸟儿识别路途和导航的本领与太阳的方位移动、星座、地磁
及鸟儿体内的“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多数候鸟迁徙的距离都比较长。北欧的白喉莺在秋天到来后,向南迁
飞,经过巴尔干半岛,飞过地中海,再沿原路线回到故乡。鹳鸟从北欧迁飞,
途经地中海、撒哈拉沙漠,一直飞到南非去过冬。飞行时间约三个月,飞行
速度两天内可飞 610 公里。海洋鹱在北极区极昼的时候产卵繁殖,待幼鸟孵
出后,就飞往南极过冬。它们每年飞行的旅程四五万公里。金鸻迁飞时,飞
行的速度很快,能连续飞 35 小时,每小时能飞上 90 公里。在日本繁殖的澳
南沙雉,秋季飞往澳大利亚过冬。它们每年横渡太平洋,往返行程万里,中
途却不休息。
动物的合作与互助
动物界既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也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不过
还有许多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能够和平相处,相互“帮助”,共同生存。
亲密无间的邻里——海葵与寄居蟹
海葵生活在浅海底部,一端固着在礁石或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是它的口,
口周围有许多触手,伸展开后像一朵朵葵花,故此得名海葵。
海葵与海蜇、水母为同一类群,属腔肠动物门。海葵的触手看似美丽,
却往往成为小鱼、小虾们的陷井。海葵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当小鱼、小虾
游近时,刺细胞会放出刺丝缠绕住活的小动物送入口中,美餐一顿。许多不
谙世事的小动物无意之间就成了海葵美丽触手下的牺牲品。海葵虽“阴险”,
但它却有个亲密无间的好“邻居”——寄居蟹。
寄居蟹为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动物。它的体型似虾又似蟹,但它不能像
虾那样快速游泳,又无蟹那样坚硬的甲壳。寄居蟹有螯足和头胸甲,腹部却
非常柔软,所以它只能把无甲壳保护的腹部藏进贝壳里,把贝壳当做天然的
保护所。随着身体逐渐长大,原来的贝壳就会住不下了。这时寄居蟹就到大
海里四处寻找合适的贝壳。找到空的螺壳后,先用螫足伸进去试一下,看看
是否合适,合适就抛掉旧壳,钻进新壳里。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空螺壳,
就寻找合适的活海螺发动突然袭击,把活的海螺肉吃掉,自己则安然地钻入
壳内。当寄居蟹受到惊扰时,将身体缩入螺壳内,用大螯足挡住螺壳的口就
会安然无恙了。
寄居蟹与海葵的生活习性、形状结构差异太大了,它们怎么能成为好“邻
居”呢?原来海葵属固着生活的动物,它自己不会到处行走,所以海葵喜欢
“落脚”在寄居蟹的壳上,让寄居蟹驮着在海里四处游览,寻觅食物。一旦
遇到敌害,海葵就用触手上的刺细胞去迎敌,用螯刺侵扰者,来保护自己的
“邻居”——寄居蟹。
寄居蟹也非常喜爱自己的“友邻”,在转移时,行动也缓慢下来,免得
海葵受惊;海葵则收缩它的刺细胞,不致使寄居蟹受到伤害。像海葵和寄居
蟹这样,彼此依存,共栖共生,双方互惠的现象在动物学上称做共生。
在动物界中,还有许多动物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成为共栖共生
的好“伙伴”。例如:沙蚕,喜欢寄居在甲壳动物体内,借助甲壳来保护自
己。藤壶则喜欢寄居在鲸鱼身上,有时还躲到海龟的甲壳上过着定居的生活,
这样既可以弥补自己不能自由行动的不足,又能借大动物身体为保护伞,求
得生存。像沙蚕和藤壶这样,与其他动物生活在一起,只自己获利,而对所
寄居的动物无害的现象,在动物学上称做共栖。
共栖同死的朋友
在我国南海海底生活着一种海参,它浑身长满了棘刺,表面还有许多花
斑似的梅花,因此得名刺梅花参。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并不是刺梅花参,而
是寄居在刺梅花参泄殖腔内的一种鱼——隐鱼。
隐鱼无鳞,身体又光又滑,腹部无鳍,臀鳍和肛门长在头前部。这样当
隐鱼寄居在海参的泄殖腔内时,向外排粪就方便多了。
隐鱼寄居在刺梅花参体内,并不吸取其营养。隐鱼的头从海参的泄殖腔
内露出来,捕食小的甲壳动物为食。隐鱼之所以寄居在海参体内,是为了避
免自己被大鱼吃掉。因为在海洋中海参的天敌非常少。
除隐鱼和海参之外,海底里还有一对共栖的“好伙伴”——海绵和俪虾。
海绵是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的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
的体表有无数小孔(故名多孔动物)是水流进入体内的孔道。水流通过小孔
与体内管道相通,然后从出水孔排出同时带进食物、氧气并排出废物。
生活在海洋中的俪虾,身体非常小。它们还是幼体时,一雌一雄小俪虾
就从海绵体表的小孔钻到海绵体内定居下来,随着俪虾身体的逐渐长大,它
们再也无法跑出来,被终生关在海绵体内。海绵和俪虾共同生活在一起,并
未发生矛盾。海水不断从海绵体内流出流进,随时可为俪虾带进吃的食物。
俪虾倒也“安逸”地生活在这“笼”内,不用担心敌害的攻击了。这就样,
俪虾和海绵共栖终生,一起偕老,直至死亡。
相依为命的鱼蚌
鱼和蚌并非同类,但它们共处于同一环境中,不免要有些关联。俗话讲
远亲还不如近邻呢。
亚洲东北部的河流里生活着一种鳑 鱼,它们同河蚌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依为命。当鳑 鱼要产卵时,细长的产卵管伸出体外,游到河蚌身边,当
河蚌取食时,趁机将产卵管插入贝缝,在河蚌贝壳内产卵。雄鱼则紧跟其后
也在蚌边射精,精子借水流进入蚌壳内,完成受精过程。鳑 鱼的受精卵在
河蚌壳内孵化,当小鱼孵出,要离开河蚌时,河蚌也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