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当它们翩翩起舞,彩翼在阳光下产生的闪光,更使人望而生叹。人们
喜爱它,赞美它,珍藏它,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世界罕见的瑚蝶甚至被
看做国宝。
蝴蝶的彩衣何以如此绚丽呢?奥妙就在它身体和膜质的翅上密披着扁平
细微的粉状鳞片上,这也就是鳞翅目名称的由来。每个鳞片是由体毛进化而
成的,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一片压着一片排列得十分整齐。色彩就是由这
些鳞片产生的,一种叫物理色,一种叫化学色。化学色是由鳞片表面的多种
色素颗粒混合而成;物理色是由鳞片上的特殊结构脊纹产生的。若把鳞片放
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鳞片表面凹凸不平,形成脊纹,每一条脊纹又有许
多薄片状结构,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发生干涉、反射、折射,便显示不同闪
光:蓝闪蝶在阳光下闪出蓝光,紫闪蝶在阳光下呈现闪烁的紫光,金裳凤蝶
在阳光下飞舞时则金光闪闪,兰屿黄裙蝶在逆光下则放射出珍珠般的闪光,
而且这种物理光不会褪色,是鳞片上的永久性色彩。
真正的空中主宰——鸟
鸟类是唯一被有羽毛的动物。与哺乳动物一样,它们是恒温的动物。它
们的前肢进化成翼,除少数种类的鸟(如走禽、企鹅、驼鸟等)不会飞翔外,
大多数都会飞行。
鸟类在人类发明飞机以前,主宰天空。无论是森林、草原、荒漠、海洋
上空都有鸟类在飞翔。有的鸟能直上九霄,有些鸟能翱翔于万里碧空。
鸟类在空中飞行,依靠两种方式获得留在空中的升力。第一种方式是滑
翔,通过向下滑翔过程中的气流运动获得升力。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翅膀有力
的扇动获得升力。多数鸟类采用两种方式混合使用,即滑翔过程中也有拍翅。
有两个指标可揭示鸟类的飞行能力,一个是翼载,一个是展弦比。翼载
是鸟翅的面积与之所负载的重量之比。展弦比表示翼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
比。而展弦比与翼载又是相互关联的。
轻翼载的鸟如秃鹫,是完美的典型,巨大的翅膀与体重之比很大,展弦
比很高,其滑翔能力很强。信天翁是鸟类中最美的滑翔运动员,它们依靠这
双翅膀,可以飞越近千公里的大洋。
你要是想了解鸟类的飞行,只要走出家门,观察闯入你视线的第一只鸟,
不管它是鸽子、麻雀或海鸥,比较它们的翅膀,比较它们的体型和飞行方式,
就可以了解鸟类飞行的奥秘了。
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
蝙蝠属翼手目,蝙蝠科,蝙蝠属。它们是夜行性哺乳动物。夏季从黄昏
开始活动,单独或结群生活。白天则隐居于屋檐、建筑物下或树洞和岩洞中,
将身体倒挂而栖息。
蝙蝠具有高超的飞翔技能,前肢进化成翼,因此有人误认为它是鸟类,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翼与鸟翼不同,没有羽毛,只是前肢、后肢与躯
干之间的皮肤构成的皮膜扩展而成的飞翼。膜内有伸长的掌骨和第二、三、
五的指骨支撑,前肢第一指短小,其爪长在翼膜之外便于攀缘。后肢短小,
足伸出翼膜之外,指趾端具钩爪,可用来倒挂身体。
蝙蝠主要以叶蝉、稻螟蛉、玉米螟、菜粉蝶等昆虫为食,它的捕虫本领
非常高超,一只蝙蝠一个夜晚可捕获数千只蚊子、苍蝇等。夜晚它们的视力
较差,它靠回声定位术(声纳系统)来确定方位,避开障碍,捕捉食物。
尾巴的妙用
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尽管长短粗细不一样,但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
而且用途也不一样。动物尾巴的主要作用在于:
平衡作用
猫的尾巴使猫在跑跳时能保持平衡,还能使它在肚皮朝天、四脚朝上、
往下落时翻过身来,四脚先着地,不至于摔伤。袋鼠,无论是跑,还是跳,
都靠两条后腿,这样就不容易平衡,是尾巴帮了它的大忙。松鼠的尾巴使它
在树枝上跳 跃时能够保持平衡,从来不会失足。
支撑作用
啄木鸟在竖直的树干上站着啄食害虫时,尾巴支撑在树皮的裂隙中,从
而能够站稳,不至于跌落,可以说尾巴是它的“第三条腿”。袋鼠的尾巴又
粗又长,休息时,尾巴支在地上,成了它的凳子。
保安作用
穿山甲的尾巴缠在树上,像保险带一样。鳄鱼的尾巴非常有力,像铁棍
子一般结实,可当作武器来防御和进攻,一般的野兽如狮和豹都经不起它的
一击。水里的河狸遇到危险时,会用尾巴拍水,发出“劈啪”的响声,向同
伴报警。牛、马、驴、骡的尾巴用来驱赶讨厌的苍蝇、蚊虫和牛虻等。
保温作用
像松鼠、狐狸等长着毛茸茸粗尾巴的动物,在寒冷的时候,会把身体缩
成一团,然后将大尾巴严严实实地围住身体,犹如围了一条大毛围巾,天气
再冷也不会受冻。
定向和推进作用
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尾巴,不仅可以作为舵来定向,而且还可以上下或左
右摆动作为推进器使用。
能量贮藏作用
有的动物有肥厚的尾巴,可以贮藏相当数量的脂肪,没有食物或食物不
足时,就靠尾巴里的脂肪分解转化来供应能量。
总之,动物的尾巴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对许多动物来说,尾巴的妙用,
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婴儿”的摇蓝——育儿袋
袋类动物是低等的哺乳动物,雌性一般有育儿袋,除少数外均无胎盘,
幼兽很幼小就早产,处于发育极不完全的阶段,故必须留在母亲的袋内,直
到发育完成为止。
袋类动物产于澳洲、新几内亚、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这类动物
头盖骨的额骨大,脑腔小,鼻骨很长,一直伸到头盖骨的后部。袋类动物主
要有大赤袋鼠、树袋鼠、塔斯马尼亚普通袋鼬、袋鼹、树袋熊、袋狼、袋鼯、
袋熊、袋獾、袋狐、袋条鼠、负鼠等。
其中一些种类是人们所熟悉的。
比如树袋熊,又叫无尾熊,只产于澳洲东部森林中,完全以桉树叶为食,
幼仔常被驮在母亲背上,一胎只生一细幼仔,刚出生的幼仔只有 2 厘米长,
体重 4~5 克,裸体无毛,前肢基本发育完全,靠前肢爬进育儿袋,育儿袋开
口朝向后方,幼兽用舌缠住母亲的乳头,吃母乳。在育儿袋中住 5~6 个月后,
幼兽体表的绒毛才长好。长大后,自己能够从育儿袋中爬出,爬到母亲的背
上玩耍。
树袋熊白天、黑夜都栖息在树上,食物为桉树叶。它吃东西的挑剔是出
了名的,若无桉树叶,宁可饿死也不吃其他食物。树袋熊一生不饮水,只依
靠树叶的水分,供给身体对水分的需求。
大赤袋鼠只产于澳洲,皮毛是红棕色的,身长 1.3 米。袋鼠的骨骼包括
一条特殊的骨,它构成臀骨的一部分,支持腹部的育儿袋。新生的袋鼠身长
只有 2.5 厘米左右,沿着母亲为它舔平的肚皮爬进母亲的育儿袋,爬进袋内
后,吮啜住乳头吞咽乳头射出的乳汁。直到身体发育完善,才爬出育儿袋,
像母亲一样蹦跳着前进。小袋鼠若遇到危险,还会躲进母亲的育儿袋中寻求
保护。
有育儿袋的动物除了哺乳纲的有袋类动物外,还有鱼类中的雄性海马,
也可以用育儿袋孵化后代。本书中有关动物的繁殖一章将作详细的介绍。
动物的语言
神奇的化学“语言”
俗话讲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指动物利用声音、动作
或化学气味来传递信息,彼此“沟通情意”。这是一种奇特的语言。科学家
们研究发现,猴子有 30 多种语汇,海豚有 500 多种语汇。海豚之间能进行这
样的对话:
“救命啊!”
“敌人来了!”
“哪儿有东西吃……”
许多动物,例如昆虫、鱼类和一些哺乳类是依靠特殊的化学气味来辨别
同类和传递信息的。
藤壶的信息传递
藤壶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甲壳类节肢动物,它的幼体可以游泳,随着海浪
四处漂浮。渐渐成熟的藤壶长出外壳后就可以保护自己了,便不再漂浮,而
是固着在船底或岩石上,过着定居的生活。许多藤壶密密麻麻,堆积在一起,
似小山丘。一艘船底满附着藤壶的船会因此使船速降低 30~40%。
藤壶的形态特异,体外有石灰质组成的壶板,口位于前端,口后有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