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有人认为运动的实际发
动者是他的党内的一批“老战友”。他们通过 1943 年 7 月 24 日召开的中断
了 4 年的大法西斯委员会复会的时机,设法使法西斯元老、前外交大臣格兰
迪抛出的一项关于墨索里尼必须把一切权力,特别是军队的统帅权力移交给
国王的动议获得通过,从而为国王解除他的职务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和胆量。
持这种意见的是英国学者赫德和韦利。
也有人认为国王和军队在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
大法西斯委员会并未作出解除他的职务和拘捕他的决议。这一切都是国王和
军队干的。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意大利的三股政治力量——即大法西斯委员会、军
队和国王,事先早有预谋,政变的发动,只是这种预谋的按部就班的实现。
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运动的中途夭折和失败。不过,比较起来,军队
和国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大法西斯委员会的紧密配合。英国
首相邱吉尔即持这种观点。
反对的意见则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三股力量在发动时间上的“偶合”,而
不是事先的预谋、串通和结合。
然而,如果真是这样,有些现象将无法解释。7 月 24 日,大法西斯委员
会开幕后,为什么守卫威尼斯宫的墨索里尼的私人卫队,早被由军方控制的
国家军事警察所取代了呢?为什么新政府首脑的任命宣布后,格兰迪等大法
西斯委员会成员会马上向新总理致贺呢?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如果事先未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政变过程
中接连采取的一连串措施,决不可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巧妙。
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
已经心力交瘁,会议进行中,又患了腹痛病。在委员会激烈辩论时,他几乎
连起身表示反对的力气都没有了。除此以外,他的判断能力已受到了极大的
损害,竟觉察不出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这一点,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作了似
是而非的解释,推说他当时的意志受阻,对政变的发展无力回天。第二种意
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也许看到了形势的急剧恶化,意大利已经根本无力支
持战争。为摆脱希特勒的控制,只有借口法西斯党内反对他的政策,为自己
退出战争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25 日会议结束后,他接见了日本驻罗马大
使,谈话中便流露出了停止战争的意向。
但也有人对上述理由提出异议。尽管墨索里尼身体患病,也不会严重到
连下令反击的力气也没有。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实上,25 日
上午,他照常视事,还视察了遭盟军空袭后的城区。墨索里尼之所以镇定自
若、毫不反抗,其主要原因是相信一贯坚决支持法西斯运动的国王。国王曾
经给予他独裁的权力,现在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反对而收回自己的成命。然而,
他绝没有想到,一个包括国王在内的三股力量早已密谋结合,会上出现的事
情,只是这次精彩演出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好戏还在后头。
除此以外,墨索里尼也许对自己的实力和威信仍坚信不疑。他认为,大
委员会的一纸动议“其奈我何”?因为中下层法西斯党徒和法西斯民团仍然
会效忠于他。其实,此时的墨索里尼早已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连由他
一手栽培起来的女婿齐诺亚也成了他的政敌。事实上,当政变发生后,那些
曾宣誓为之效死的法西斯党徒,没有一个人拿起武器组织过任何有实际意义
的反抗。
玩火者必自焚,墨索里尼最终以自己的悬尸街头,应验了这一无容置疑
的真理。
尽管在他倒台和被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史学界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意
见,但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对墨索里尼其人其事的了解,也不妨碍他作为一本
反面教材的历史价值。
希特勒自杀之谜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
到,一定要报。”
恶贯满盈的德国纳粹头子的死期临近了。苏联人争分夺秒地压缩着围困
柏林的包围圈。前线告急的战报雪片般地飞向德国总理府距地面 50 英尺的元
首地下指挥部。众叛亲离的希特勒,此时不得不开始处理他的后事了。
死神威逼下的婚礼
1945 年 4 月 20 日,希特勒凄凉地度过了他 56 岁的生辰庆典。这次祝寿
的气氛自然不能和往昔相提并论。这时的总理府已是断瓦颓垣,一片狼藉,
布满弹坑的地上,到处都是大理石碎块、水晶吊灯的渣片、以及七零八落的
破烂家具,沉甸甸的大门早已倒塌。只有一间房子未遭破坏,那就是希特勒
柏林守军的司令部。
祝寿庆典后两天,即 4 月 22 日下午,希特勒在一次特别会议上宣布了他
决心留在柏林的消息。他的这一决定,也许是对他的部下违抗军令,私下与
“敌人”谈判以求自保的叛变行为的回击。
不久,希特勒向他的忠实侍卫格林交待了后事。他温和地对他说:“我
有一事相托,过去我总是命令被围困的指挥官拼死抵抗,今天我不收回成命。
这项命令对我同样有效。你去准备两条羊毛毯子,并把足够焚烧两具尸体的
汽油放到我卧室里。我和爱娃·勃劳恩将在此自尽。你用羊毛毯裹起尸体,
抬到上面花园里焚烧。”
4 月 29~30 日夜晚,柏林市政府参议员瓦格纳冒着枪林弹雨,在大炮的
轰鸣声中,被召到总理府主持婚礼。希特勒早就命令把通常举行军事会议的
地图室布置成了婚礼厅。在桌子边为他们夫妇以及两位证婚人戈培尔和鲍曼
准备了 4 把椅子。元首的婚礼不像通常人们想象的那样豪华热闹,参加典礼
的来宾寥寥无几,场面显得十分凄凉,然而又很肃穆。
婚礼上,爱娃的神情显得有点激动,瓦格纳手里拿着两页用打字机打印
的表格,表内写明了新婚夫妇是雅利安人,没有遗传病,彼此愿意结为夫妇。
仪式完毕后,希特勒、爱娃接受了来宾的祝福。凌晨 1 点 30 分,新婚夫
妇退席。他的身边人员以来宾的身份接受了主人赐予的一次简朴的婚宴,气
氛与当时的军事形势极为相称。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在临死前还要举行这次婚礼,从 4 月 29 日他写下的私
人遗嘱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战争年代里,我不能负起组织家庭的责
任,现在决定在我生命行将结束之前,娶这位年轻姑娘为妻。她数年如一日
地忠于友谊,并自愿来到这个几乎被包围的城市与我同生共死。她将作为我
的妻子一同死去。”
爱娃婚后的态度十分镇静,她以与希特勒的结婚而感到莫大的幸福,似
乎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视而不见,对面临的凄凉境遇无动于衷。
魔鬼洞穴里的枪声
4 月 30 日清晨,希特勒的房门便洞开了。这时,他的亲信们有的还在沙
发上打盹,有的则斜躺在候见室的床垫上。已经突破城防,进入柏林市区的
苏联红军士兵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地下室的入口。
他到电话间,给前线司令挂了电话,传来的信息是:“防线已经全面崩
溃,俄国人的包围很难突破,依靠援军无望。”
在这紧急关头,希特勒拒绝了乘一辆装甲车在 200 多名青年团团员的护
卫下突围的建议。
早餐后,希特勒和爱娃分别向对他们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侍从和亲信
——诀别。他弯下腰,额上依然牵拉着一绺头发,然而,头发已经变得灰白
了。
他以镇定的语调对他的侍卫说:“我将自尽,你知道你该做什么。我已
命令其他人杀出地下室,你加入其中一组,向西突围。”接着,他走近侍卫,
伸出手来,一生中最后一次行了一个德国式的军礼。然后,他径直走向了自
己的办公室,掩上了房门。
不久,一声沉闷的枪响,侍卫们立刻嗅到了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大家知
道,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迅速推门而入,只见沙发上躺着两具刚刚毙
命的尸体。希特勒用一支 7.65 口径的手枪往右太阳穴上开了一枪。这一支枪
和另一支备用的 6.35 口径的手枪都落在他的脚边,他的脑袋稍稍偏向墙壁,
鲜血流淌在沙发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