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运天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就是最古老的YY文化诞生。
  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在梦里蒙着一层面纱。殷纣王想撕开这层面纱谈何容易?君王要杀人可以,要挥霍可以,要胡作非为也可以,唯独不能撕破这层面纱。你要撕破这层面纱,上上下下的统治者就会向你扑来。他们的命都可以不要,但这层面纱却要保住。
  其实说白了,这些神祭和祖祭早已经作为一种法规,与那个时代的贵族权党的家族社会地位形成了一个体系,纣王弱化这些祭祀,正是有意削弱这些贵族权臣的合法势力,
  殷纣王逆大势而行,失败是必然的。偏偏那时黄河发大水,沿岸百姓的家园被毁。诸侯们更是认为纣王得罪了上天和神灵。于是各地诸侯借着天意这个晃子,趁着商朝大军远征未归,就来联合起来征讨殷纣王,。
  【第三条罪状】殷纣王的第三条罪状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从夏朝以来,君王就是“家天下”,君王一家的人,封侯的封侯,进爵的进爵,没有一个闲着的。
  只有纣王竟然不重用自己家的内亲,却重用别国逃亡来的罪犯。纣王怎么会糊涂到这个地步?我们只要仔细想想那时的罪犯是一些怎样的罪犯,就明白纣王的意图。在奴隶社会,奴隶就等于罪犯,他们是没有人身自由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他们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那些“胸中有丘壑”的奴隶是不甘心做一辈子奴隶的,于是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去,而且还要逃出本国,因为在本国被抓回来就要被割鼻断腿。奴隶主日夜派人看着,想逃出来也决非易事。所以能逃到别的国家去的奴隶,在智慧、胆略、毅力上都有些过人之处。这些人一旦被重用,便能发出十二份的光和热。殷纣王看中这些人的才能,才予以重任。而那些王室的贵族,只知道花天酒地,无所事事,根本不能做什么实事,殷纣王当然要把他们搁置在一边。这就触怒了那些王亲贵族,他们不但没有得到权力,有时还要受那些原本是奴隶的官员所制肘。他们心中的愤怒无时无刻不想爆发。《牧誓》里说的“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指的就是这些从逃犯提拔起来的官员秉公执法,惩治贪赃枉法之徒。因为周朝以前的“百姓”指的是达官贵族,平民是连姓也没有的。
  而商朝那些贵族大臣说纣王“近小人”,我查了一下小人的出处,在周朝以前小人本来是指没有德、位的人,“德”就是没受过贵族教育、也不担任任何政府官职的人(平民和奴隶),后来才慢慢成为对德行有问题的人之蔑称。
  还有比较荒谬的,后世人们常常攻击纣王“造酒池肉林,筑豪华宫殿”,其实当时的商朝,已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神祭,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的小奴隶主们也是这样,所以帝辛造酒池肉林也是民间风俗在宫廷的反映,比起后世帝王,他根本就算不上奢侈。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没有殷纣王残害百姓的迹象。就是封神演义里大肆描写纣王的暴虐,杀的也只是王亲国戚,朝中大臣和王后贵妃。没看到纣王对平民百姓的横征暴敛和滥杀无辜。
  实际的情况是,殷商王朝鼎盛了六百年,那些贵族们早已经腐败透顶。看到纣王宠爱苏族美人,并给了她足够的信任,就妒火中烧。生怕苏家这个外戚势力因此壮大,威胁了他们的权势,姜皇后出身与大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商朝国内四大贵族之首的东伯侯,实际也就是天下贵族的总代表;在这场以纣王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四大贵族为首的贵族权奸的政治斗争中,姜皇后自然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姜皇后死了,她的父亲也被杀了。那些腐败的贵族大臣们吓坏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搬出了更厉害的招数,那就是利用拜神和祭奠祖宗的仪式,大搞信仰攻击,想利用朝歌万民之口,用舆论来迫使纣王就范,至少是天下人明了,纣王不给他们这些贵族优厚的权贵,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就是不敬祖宗。
  有如此荒唐虚伪的朝廷重臣,国家如何兴旺?纣王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遭到大臣们尤其是那些国戚们的激烈反对,他只有用酷刑去镇压,这些权贵们不是动辄以祖宗规矩来教训纣王吗?纣王也把祖宗的刑具搬了出来,“炮烙”等大刑并不是纣王发明的,而是商朝的先王们就用过的,属于奴隶制社会的酷刑,被武王硬诬栽到纣王身上,无非是想证明纣王无道,他是在讨伐无道,而不是乱臣贼子。
  其实商朝酷刑见诸史料的还有断手、罚丝、劓殄等。《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至于罚丝,是专门适用于官吏贵族的一种刑罚,即判决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丝,见之于《墨子·非乐上》。
  劓殄,就是后世之族刑,见之于《尚书·盘庚》的记载中。而在商代甲骨文中,还可见到与墨刑、劓、刖、宫、大辟等相关的记载,它们说明,商代已经有了后世称之为“五刑”的滥觞。
  其实在世界各国的奴隶制社会时代,种种酷刑屡见不鲜,包括中国的藏区,在解放前仍然沿袭着用竹筒剜掉逃跑农奴眼睛的酷刑。
  可笑的是这些当时用来制裁腐败权贵的国家刑典,竟然成了历代谏臣和文人墨客炮轰殷纣王的证据。试想,那么多的贵族大臣在纣王面前咆哮如雷,抵制新法,纣王除了用酷刑还能有什么办法?多少历史学家赞叹比干他们为国尽忠,不惧斧铖。实际上是老规矩快要崩溃的时候,他们已经疯了,他们的心早就变态。
  由于商朝的文字尚未成形,甲骨文不足以记事,所以殷纣王有那些革新措施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周武王给他列举的罪状来看,我们至少能看出殷纣王有这几点先进思想:一、男女平等,比较尊重女性。二、不愿务虚,注重实际。有朴素的唯物论的倾向。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一个奴隶制时代的君王,有这种思想,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令人极为痛心的是,他的这种先进思想最终被纲常的洪水所淹没。子辛(即殷纣王),这个奴隶制时代的杰出的君王,在摘星楼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一代颇具改革家风骨的上古帝王,在腐败透顶的国内权贵和外来野心家的联合下,趁着商朝精锐部队远征害得国破家亡。
  太多的假设没有意义。但我总是固执地想,假如当时殷纣王(子辛)的政策真的得到施行,他的思想得到普遍认同,那么后来的中国会怎样呢?历史会不会少有很多战争和血腥呢?
  然而周武王的诽谤毕竟不能完全掩盖事实真相,他所做的一切还是留下了太多的破绽,也因此遭到了后世学真们的许多抨击。
  【以下为本文历史背景的参考资料】
  早自春秋以来,不少君臣将相、帝王伟人、专家学者就不断为受辛鸣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纣(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见《论语·子张篇》)。”意思是说:“帝辛到底怎样坏,其实不是象传说的那样历害,与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错,天下的恶事恐怕就都归他了。”
  宋朝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把桀的罪加于帝辛……。”
  《史记》谓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尸、剖比干心”等。之后,世人凭借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对帝辛的偏见流传离奇,称受德为暴君,似是杀人恶魔。
  到了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奏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二十五篇,又为暴君说增添所谓西周时代的文献依据。
  但事实上,居住在朝歌城中的老百姓在世世代代流传的故事中,不乏对帝辛曾经有过的功绩和英姿的称颂。“殷(商)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的竖立,就成为了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大壮举,当地百姓无不欢悦。
  如今,为保护殷都朝歌之物证,淇县有关部门将此碑移立到了摘星台公园内。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争论,似乎随着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嘎然止声,但人们仍寄希望于历史遗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发掘与发现,因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历史总是会有新的发现。
  【箓骑士的编者按】
  一、拜托各位不要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