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井喜实先生是中国人民比较熟悉的老朋友,也是一位当代日本的政治家。他自1952年后曾八次当选国会议员,1976年选举中再次当选。1959年后,他在已故松村谦三先生的指导下,致力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书中回顾十八年来为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而展开的激烈斗争,谈到了他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他说,通过多次访华,越来越坚信中国的政权是巩固的,中国要求和日本友好是真诚的。在佐藤政府时期,由于他极力主张和中国恢复邦交,在自民党内几乎成为“反党异端分子”,受到来自右翼势力的重压。但他忠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不畏千辛万苦,因而终于见到斗争的硕果。他在结语中表示:继承松村谦三的精神,为日中友好事业献出余生之年。
此书将给读者留下这样的认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凝结着日本人民和很多日本朋友的血和汗。中日两国应传颂这些佳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益民)
《日本的企业家》1—3,日本有斐阁出版。
此书属于“经商基本小丛书”,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共介绍了十五名较成功的企业家。其中有:三井财阀的先驱中上川彦次郎,积极引进近代技术,推行三菱近代化政策的岩崎弥之助,造船王川崎正藏,关西地区产业革命的组织者土居通夫,建立住友重化工基地的铃木马左也,丰田汽车公司的创业者丰田喜一郎等。
本书文字简炼,通俗易懂。
(益民)
《共产国际资料集》第一卷,村田阳一编,日本大月书店出版,628页。
此资料集收共产国际自成立至解散时期主要文件及有关资料,共分六册,另附一卷索引和附录。第一卷:1918年12月—1921年7月(包括筹备时期的文件资料);第二卷:1921年7月—1924年1月;第三卷:1924年2月—1926年3月;第四卷:1926年4月—1928年9月;第五卷:1928年9月—1931年8月;第六卷:1931年9月—1943年5月。
编者称,出版此资料集是他多年来的宿愿,它将在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现代史工作中发挥极大作用。最近英国出版了三卷集的《共产国际资料集》,但多为节录,有些是断章取义,尤其有关东方的资料收得很少,因此不能令人满意。编者在此资料集编辑工作中注意克服上述缺点,尽量收集全面,不作节录,并对各种文版的资料均作一番核对和考证。
第一卷收编101件资料,另附注释、说明及原文资料目录等。其他各卷将陆续出版。 (益民)
《我的日本报告——日本的道路、美国的道路》,曼斯费尔德著,松尾文夫编译,日本サィマル出版会,1978年,308页。 曼斯费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议会活动家,当了三十年的议员,曾任参院总务、外交委员会主席等职,是有名的美国国会亚洲问题专家。1977年7月至现在任驻日大使。
此书是由日本共通社松尾文夫编译,在日本首次出版的。本书第一部包括曼氏自1954年至1978年4月的有关日本的报告。他认为,美国是太平洋国家,而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伙伴,因此应该加强美日合作。他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应理解日本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即“贸易立国”;支持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而防止日本成为军事大国,这对亚洲的稳定是重要的。本书第二部收编了曼氏对亚洲问题的报告,其中批评了美国对亚洲,尤其对中国的错误政策。他主张,在美中关系上,美国应承认现实,求同存异,抛弃孤立中国的错误政策,加深双方之间的理解,加速打开美中建交的大门。
此书对了解美国对亚洲、对日、对华政策有参考价值。(益民)
《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49)》,让一比尔·德莱热著,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出版,1978年,283页。
这是一本关于我国商务印书馆从十九世纪末到解放前夕的一段历史的学术性著作。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共分四章。前三章叙述该馆五十多年的历史,共分三个阶段:(1)商务印书馆的诞生和成长(1897—1919)。(2)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2年1月日本轰炸上海而造成的破坏性的大火灾。(3)1932年到1949年的兴旺和衰落。全书以当时的政治、文化、文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以及该馆内部情况作为背景来描述。第四章以图表作为辅助,叙述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各类出版物。后附该馆编辑和发行的刊物、丛书和辞典的目录,以及王云五的十进分类法。最后一部分是注释、人名录、参考书目和索引。
此书是以法国汉学研究所研究专集形式出版的,为该专集的第七卷。作者是法国汉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他在前言中说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对商务印书馆的组织和总的出版情况作一概述,而未能对它的出版物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1970年,美国已出版过一本佛劳仑丝·钱所著的《商务印书馆和现代中国的出版事业:1897—1949》(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33页)。现在法国这本书是西方第二本研究我国第一家出版社历史的著作,材料尚详尽,可供我国出版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梅)
《五四时代的现代中国文学》,梅尔·古德曼编,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4年8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召开了一次有关五四时代中国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会上许多西方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汇编了这次讨论会的十七篇论文,以《五四时代的现代中国文学》为书名,收集在该校的《哈佛东亚丛书》内,新近已问世。主编梅尔·古德曼女士是波士顿大学中国史和日本史教授。扉页题献给普实克教授,并说由于他的著作的影响而使此书得以付梓。
序言说,“此书并不是一部有关五四文学包罗万象的概论,但它揭示了这一变革的动力,披露了一些新资料,同时给予新的解释。因此,本书没有囊括一切的企图;一些很重要的作家,诸如郭沫若、老舍和巴金,并未专辟一章详论,但坊间已有一些专门论述他们的著作。又如缺少对沈从文和一些同新月派有关的非左翼作家的论述,这方面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题。另外也短缺有关其他一些优秀作家、戏剧家和诗人的论述,目前也无专著谈论这些作家。因此,希望本书将会对五四文学极其广泛的范围的研究起一推动作用。
“我们以前后时代相呼应,集中探讨五四文学本身。第一部分集中探讨一些不仅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而且也探讨整个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关的传统的和国外的影响力量。在文学史中,那一时代从清朝的覆灭一直横跨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第二部分涉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著作;鲁迅由于他那杰出的地位和影响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第三部分包括对于当时对立思潮的讨论,有关五四文学的评论,以及五四文学同其前后出现的文学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出版社在推荐此书时说,“许多西方知名学者为本书撰写论文,指出中国的年轻作家当时在企求现代化和祖国政治上的独立时如何运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本书分析了二十和三十年代爆发出来的光辉文学的反应,包括对鲁迅、茅盾、郁达夫和丁玲所受外国影响的研究,以及关于五四文化和后来的共产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材料丰富的论文具有启发性的论断,并描绘出五四文学的领导人是一批表达力极强、感情充沛的人士,他们既反映了现实,也试图对它加以改变。他们新颖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给后来的共产党革命这一划时代事件铺平了道路。”
全书目次如下:
第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影响
1。现代中国文学的根源
2。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3。日本文学思潮对现代中国作家的影响
4。鲁迅: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5。瞿秋白和俄罗斯文学
6。被压迫人民的形象和现代中国文学
第二部分:五四时代的作家
7。迥异的英雄:五四时代作家所起的社会作用
8。一个作家的起始:有关鲁迅早期所受的教育(1881—1909)的札记
9。鲁迅:文学和革命——从马拉到马克思
10。鲁迅的《药》
11。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主要矛盾
12。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