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书 1979年-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克·伦敦在本书中占有一章。对他的作品内容方面的评价基本上也是得当的。总的说来,本书对其作品的社会思想内容是用比较直接的手法来表现的作家的评价,如上述的惠特曼等,就比较好,而对别的一些手法不同的但也是重要作家如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处理,就不太能令人满意。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莫比·的克》是一本世界名著,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复杂的书。凡是仔细读这书的人总会觉得这是一本不寻常的书,但好在那里,多年来论者甚多,却难有“定论”,也许竟永无定论也未可知。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说麦氏把巨鲸写成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和与人对立的因素,白鲸的形象实际上象征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矛盾,它被写得强大可怕是反映了麦氏自己“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发展的不理解,对新的社会矛盾感到惶惑不安”。这个看法很新颖,但需要从麦尔维尔的思想中,特别要从作品本身中提出证据来,才能说服人,可是这一点,文学史的作者们没有能做到,这就未免有点使人感到不足。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一本文学史对每一个作家都要做一个政治和艺术的“鉴定”?能不能对有些作家一下还掌握不稳的可以采取“阙疑”的办法,暂不勉强做“结论”?可以把现有对他的评价介绍一下,也可不提出文学史作者自己的见解,而由读者通过读了这个作家的作品去自己判断哪种评价较为合理。这样岂不甚好?写文学史最好是有广泛的对时代和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为基础,但是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写文学史,而在美国文学中用这种观点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无论国内国外都是不多的,这就给史家增加了负担,造成了困难。因之象这样一本简史只要能把文学史上的时代、流派大致说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基本事实能加以介绍,对多数主要作家的评价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使人读后对了解这一国作家的作品能得到一定的帮助指导,就是做了很有益的事。这一点本书是做到了的。至于有些影响很大但不好分析而研究工作又没跟上的作家,对他们来个只“介”不“评”,引导读者自己去读他们的作品,然后大家一起来评,我看在现阶段我们自己写外国文学史时不妨一试。
    这本书在对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分析上总的说是很好的。比较起来,在艺术分析上就简略得多。当然,这样一部简史在艺术分析上不可能要求详尽,但是有些重要而经常为人们谈起的知识还是应当向读者多介绍一点。如亨利·詹姆斯对现代小说的最大影响是在小说技巧方面,本书提到了詹姆斯的细致的心理描绘,也提到了他的“角度论”,但是语焉不详,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和詹姆斯的作品中情节发展的关系也没有结合起来讲一下,并用实例来说明(短例可用如《波英顿的珍藏品》的开场,长些的可用如《使节》的最后一章)。如能那样,对读者了解这种技巧,就会更多一些启发,对我国文艺创作也可以有所借鉴。对欧·亨利的著名的使用出人意外的结局的方法,若能具体举一个短篇的情节来说明,就会清楚得多。当然在本书有些地方,对介绍作者艺术性也处理得很好,如艾米莉·狄更生那一段所引的几节诗虽是用来说明她作品的内容的,可是因为选得恰当,使读者对她的艺术风格也颇能得到些感性知识,比单靠叙述有效多了。
    本书对黑人文学给予了较多篇幅,这也是一个特色。全书中对作者和书名注了原文,很便于读者进一步去读原著。若能在出下册时,在本文后面结合各章附一个阅读书目,推荐给读者,那就更好。希望几位作者再接再厉,使我们能尽快看到下册。

周珏良
《世界之窗》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创办了一种专门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综合性翻译刊物《世界之窗》。它将帮助读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它通过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报导和分析,将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其本质。它还将选译一些国外的推理小说或科学幻想小说。
    《世界之窗》两个月一期。创刊号于七月下旬出版,有文约十三万字,照片、插图近三十幅。上海新华书店经售。
    创刊号的主要内容有:《垄断资本的秘密战争》,揭露垄断资本集团间勾心斗角窃取业务情报的活动;《富士山麓的奇迹》,介绍日本工作效率管理制度;《萨达特、贝京、卡特会谈内幕》;卓别麟自传的选译《初上银幕》;等等。


《简·爱》——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


    长期以来,在《简·爱》的评论中,有一种倾向,似乎认为只有小说开头关于慈善学校的部分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反映现实”、“暴露黑暗”,而其余则都是属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之列,应予批判等等。我自己多少也曾是这样看的。
    现在仔细想想,不是没有问题。我们不妨用这种“反映现实”的标准来检验一下《简·爱》,看看有多少可以肯定的东西。我们会发现,按这个尺子去量,剩下来合格的东西不多了。其一,简·爱在罗伍德学校的部分反映了资产者心肠的冷酷、慈善机关内部的腐败以及宗教界上层分子的伪善等等。其二,关于罗契斯特先生和他的庄园的描写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年贵族在乡村拥有的权势与声望;围绕着他的婚事的纠葛还反映了有产者家族内部的利害冲突,因为他是为财产关系才被蒙骗与有遗传性精神病的女人结婚的。其三,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世态炎凉,有的从正面写,如布兰希小姐听说罗契斯特的财产已经耗尽,府邸只是一副空架子,心就凉了,态度也变了;有的是侧面提到的,如简·爱的母亲嫁了她爱的穷牧师就被赶出家门。其四,罗契斯特的父兄等辈在西印度群岛发了财,简·爱的叔叔给她留下的两万镑也是在那里赚得的,这当然是不意之中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掠夺的一个小小见证。其五,里弗斯要去印度传教、在乡村办小学等则说明教会的影响,等等,等等。总之,如果要这样去找,《简·爱》一书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似乎也不少。甚至还有一句话提到“镇压骚乱者的部队”,指世纪之初的破坏机器运动。
    毫无疑问,《简·爱》对当时英国社会这一类的反映还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特别是关于学校的一段,是根据作者亲身的经历,以她所住过的慈善学校为原型,生动、逼真,凝聚了作者对那个卑琐的环境中为所欲为的小暴君的极端鄙夷与仇恨,书出版后,当地人都认出了其中所指,拍手称快。
    但是,毕竟作为对学校、对慈善机关的揭露,不及狄更斯在《尼古拉·尼古尔贝》、《奥列佛·特威斯特》来得那样淋漓尽致。关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败、婚姻市场上的无耻交易,又要数萨克雷的讽刺切中要害。若单论这些方面的成就,《简·爱》是望尘莫及的。至于其他的所谓现实主义成分,在作品中只能算是旁敲侧击、细微末节,还不是作品的有机内容,孤立地看,没有多少分量。不难看出,如果这本小说不是写出了简·爱这个人物,所有这一切,就缺少一个灵魂,它们就不能统一成为一个有机体。事实上,这本小说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全书没有哪一部分能脱离简·爱的形象而具有独立的价值。就以罗伍德学校那一段来说,若不是为了表现简·爱性格中自幼便形成的反叛特点,那么,关于校长先生种种丑态的描写并不比通俗小说中的手法高明许多,远不足以构成《简·爱》一书的精华部分。
    退一步说,就算是这类描写具备了历史文献的价值,请问,我们直接求助于史书岂不更好?当然我们不否认文艺作品的认识价值,但怎样理解这种认识价值本身又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若把优秀的外国古典文艺仅仅当作历史图解,那么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多少新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多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我们抱住勃朗特等作家去了解资本主义,够用吗?更何况,这种批评方法如果流传下去,外国文学评论的路子不是会越走越窄吗?
    归根结蒂,《简·爱》一书的主体和真正价值,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还是关于女主人公简·爱一生的故事。如果贬低简·爱的形象而只看重其他部分,那就无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