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好问说着叹息一声。
“世事难料,前路莫测,我和改改走了之后,你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了。”东儿起身时,两滴泪水落了下来。
元好问蹀躞到书柜前,他用颤抖的手在书柜中搜索着,泪湿前襟,他在整理好自己的诗词手稿。他知道忽必烈推行的汉法自己是出过力的,当初,忽必烈选贤才举幕府以清其源,他和一些文人曾建议忽必烈对地方管理机构的改革通过设置监察官员,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整顿。后来,忽必烈调整赋税政策,减轻经济剥削实行德治仁政,推行纸币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威行惠布,阳开阴肃,内外修治。当时关中混乱的情形一如河朔,城郭萧条,不见人迹。残民往往鼠伏山谷间,相与捋草实,啖野果,以延旦夕之命。强梁啸聚,伺隙相攻,蒙哥以中州封同姓,忽必烈受封关中县户不满万,而蒙古驻军除杀人越货、抢劫民女外,又在城内大修府邸,经营安乐窝。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又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忽必烈果断地分派诸将到诸州去戍守。奏割河东解州盐池以供军食,立宣府于京兆,屯田凤翔,受盐入粟转漕嘉陵。夏遣王府尚书姚枢立京兆宣抚司,以孛兰、杨惟中为使,关陇大治。以廉希宪为关西道宣抚使,姚枢为劝农使,必烈向汗廷要求割河东解州盐池以供军食,先保证军费来源,加强边防守卫;又设置屯田,以其收入供应军食。派王府尚书姚枢设京兆宣抚司,先是任命有经验的孛兰、杨惟中为宣抚使,后又任命年轻官员廉希宪为宣抚使,商挺为郎中。以姚枢为劝农使,督民耕植;许衡为京兆提学,兴办教育。立行部于秦州以任转漕,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同时废除荼毒平民的羊羔利;贯彻解放奴籍儒生的命令;延访耄宿,待以师友之礼。数年间,先后任用杨惟中、廉希宪把城郭萧条、不见人迹的关中,整顿得焕然一新,改善了政治,繁荣了经济,从此关陇大治。忽必烈对邢州、河南、关中地区的治理既是他用汉法治汉地的开端,也为他将来治理全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仅使忽必烈的势力与声望与日俱增,而且对此后忽必烈战胜蒙古保守势力、统一中国起到了重大作用。皈依萨迦,南征大理大理国是以白族封建主为主体、联合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都城在今云南大理。国土相当于今天的云南加上四川的西南部。唐朝末年南诏改国名为大礼,族首领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建立了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国,忽必烈南征时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为人善良但懦弱无能,朝廷大权完全把持在权臣高祥、高和两兄弟手里。蒙哥汗效法成吉思汗假道南宋、包抄开封灭金的战略,决定远征大理,对南宋实行战略包围。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忽必烈。必烈在大将兀良合台及诸王50余人和汉族谋臣子聪、姚枢、郝经的协助下驻军六盘山,准备越过四川和吐蕃地区,南下征服大理。为了顺利通过吐蕃地区,忽必烈派人到凉州召请八思巴到六盘山军营会见,他要求八思巴以吐蕃代表的身份到吐蕃地区摊派兵差,征集财物。八思巴强调吐蕃地区百姓生活贫困,拒绝执行,双方不欢而散。察必王妃亲自出面斡旋,八思巴同意收纳王妃等人为俗家弟子,并同意留在六盘山继续说法论道。于是察必王妃选择诚心信佛遵守教规的人接受了喜金刚法戒,皈依佛门,并说服忽必烈接受了八思巴为其夫妇举行的密宗喜金刚灌顶仪式,尊八思巴为上师,八思巴也同意协助忽必烈通过吐蕃地区。他一边派人作向导,一边写信给吐蕃各地的领主大德,希望他们为忽必烈南征大理做贡献。这是吐蕃归附蒙古汗国之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忽必烈在忒剌召开南征大会,其军事总督为兀良合台,决定兵分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进入吐蕃地区,忽必烈自率中军随之穿过吐蕃,诸王木哥、塔察儿、阿必失哈等则率东路军由白蛮向大理趋进。由于得到吐蕃僧俗百姓的支持,忽必烈的三路人马顺利地通过了雪域高原,又在吐蕃向导的带领下顺利地翻过雪山草地,横渡大渡河,进入大理,三路兵马在金沙江东岸会师,10余万大军一齐向大理城逼近。专权的高祥、高和兄弟挟持段王爷弃城逃走,百姓献出城门,蒙军进入大理城。忽必烈命诸王守卫大理,亲自率军出龙尾关进抵赵睑。命诸将追击高祥,将其擒斩于姚州。兀良合台父子率军追击段兴智,段兴智投降,大理全境平定。忽必烈任命任时中为宣抚使,班师北还。回到金莲川,不少汉臣纷纷建议忽必烈建造一座新城。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命令子聪师徒负责勘察地形,参照各国都城的样子,修建一座新城。子聪和尚与谢仲温认为桓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岗是一块风水宝地,宜于建城。忽必烈就任命谢仲温为工部提领,具体负责修城工作。新城建成后,有人建议:此城龙岗蟠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可定名为开平,意为开天下太平之世之意。当年夏天,忽必烈就将金莲川幕府迁移到这里,使开平成为忽必烈的一个参谋本部。修建开平城,这在忽必烈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标志着蒙古族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化,而且使开平成为忽必烈统治汉地的政治中心。蒙哥理算忽必烈大张旗鼓地行施汉法,在漠南汉地的权力和势力迅速膨胀。蒙哥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对忽必烈的做法极为不满。兄弟关系突然趋于激烈,蒙哥汗下令解除忽必烈的兵权,派遣其亲信大臣阿兰答儿、刘太平等到陕西、京兆、河南等地全面清算钱谷,设钩考局,大行钩考财赋。钩考表面上是检查京兆与河南的财赋,实际上是要否定忽必烈用汉人治汉地的成绩并彻底瓦解他的势力。清查的对象集中在忽必烈所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机构的大小官员,阿蓝答儿等颁布了清查条例《一百四十二条》,几乎所有忽必烈藩府的旧臣都被罗织在内。元好问觉得正是自己建议忽必烈把妻儿抵到蒙哥身边才使忽必烈躲过了这场灾难。元好问是相信忽必烈能成为一个圣明君主的。
“你走吧,我想留在金莲川。”元好问把诗稿递给改改,“改改,你要多照顾东儿,我决心留在这里辅佐忽必烈,也许我看不到以后的开明盛世,但我决意留在这里,哪儿也不想去了。”
九锦台(。com)
第一0一章
东儿和改改出了金莲川直奔宋地而去,她们知道,陈小贤在合州,二人星夜兼程,只想尽快赶赴合州。
陈小贤在托人与东儿的信函中,说到自己虽有意报国,但朝中腐败,奸人当道,自己的报国理想很难实现,只想东儿有个好归宿也就别无所求了。
路上,东儿和改改与夏雪和独眼人邂逅,四人相叙,东儿深为独眼人对待夏雪的一片痴情所感,当她听说独眼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夏雪,并四处求医为夏雪根治哑病时,竟感动得热泪潸然。
“没有办法,已经找遍天下名医,总是没有办法把她的哑病治好。”独眼人动情地说,“是唆鲁禾帖尼把雪姑娘弄哑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可是,现在这个老女人已经死了,弄哑夏姑娘的解药便不知所终了。”
“总会有办法的,天下名医多的是,只怕你们没有遇到罢了。”改改说,“不如随我们一块去宋地吧,那里也许有人能医好夏姑娘的哑病。”
“我也正有此意。”独眼人点了点头。
坐在马车内,夏雪两眼失神的望着远方,她知道自己的国家已亡,眼下,自己如一叶浮萍,她只有一切听天由命了。
“如果耶律楚材活着,也许能医好夏姑娘的病。”东儿听说过耶律楚材的不凡之处,当成吉思汗的军队攻下西夏灵武时,诸将争取子女玉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因为他认为儒家典籍可以使人了解圣人之道,而大黄药材却可以治病救命,它们比子女玉帛更重要。耶律楚材向当时的大汗窝阔台提出建议,在燕京平阳两地设置编集经史的机构。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召儒士梁陟充长官,以王万庆、赵著副之。国家承大乱之后,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所谓更造夫妇,肇有父子,信之有矣!加之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其出入用事者又皆诸国之人,言语之不通,趋向之不同。灭亡金朝是成吉思汗的既定方针,他在临终三条遗嘱中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