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固政权,尤其是巩固皇权。只要能实现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种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却又留心俗务,重用酷吏,奖励军功。他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为他并不独尊儒术,只独尊自己。
  那么,汉武帝的手段又是什么?
  对外开边,对内收权,一手抓官,一手抓钱。
  代表着这一整套治术的,是卫青、公孙弘、张汤和桑弘羊。卫青是军人也是外戚,公孙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张汤懂法,桑弘羊会理财,汉武帝得心应手。
  是啊,有钱就能做事,有兵就能护家,懂法就能治国,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饰太平。结果,汉的版图面积比秦大了一倍,统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汉兴,原因就在这里。
  汉武的帝国,也就是这样炼成的。
  支撑帝国大厦的则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前两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后一根却是汉武帝所立。但,正是由于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变成了汉政和汉制,帝国制度也才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什么叫“伦理治国”?
  其实就是周人主张的德治和礼治,因此也可以说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对立的。周是邦国制(封建制),秦是帝国制(郡县制);周政讲王道,秦政讲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礼治。
  秦政是刑治和律治,号称法治。
  汉武帝却在延续秦制的同时,也继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两周。因为德治和礼治的统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军国主义和严刑峻法只能维持表面的太平,统一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要实行德治和礼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尽管武帝本人并不尊儒,宣帝更明确主张王霸杂用,但独尊儒术却仍是汉武以后的基本国策。
  这个国策也为后世王朝所采纳。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张的宗法制和礼乐制也照样实行。这样看,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实是该叫“百代皆行汉政治”的。
  那么,汉政治的核心又是什么?
  皇权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这与秦政无异。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汉则是官治与吏治并存,而且逐渐由吏治走向官治。这当然要拜独尊儒术所赐。事实上,当官员们越来越儒化时,官僚政治就牢不可破了。
  与此同时,儒学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实是不要思想的,官化的儒学也只要教化和灌输,顶多再加对先王圣教的心得和注解。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争鸣,那才真是“毁人不倦”。
  永为神州种祸胎,当作如是解。
  把儒学变成官学,也该由汉武帝来负责。尽管在当时,儒学并没有那么重的官气,反倒是一股清新气息。
  靠着汉政治,周文明的血脉延续了下来。在楚文明的基础上将周秦文明融为一体,就是汉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世界性文明,其深远影响难以估量,而能够与之媲美的则只有罗马。
  罗马,与大汉会有关系吗?

后记 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
  撰写《汉武的帝国》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他的“轮台罪己”。这事历来被视为史实,而且评价甚高。因为以帝王之尊,汉武之雄,居然能下诏罪己,做自我批评,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但,此案可疑。
  首先要问:汉武帝下诏了吗?
  下了。时间是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月份不详,起因则是桑弘羊等人建议招募青壮不怕死的农民,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屯垦戍边,被武帝否决。所以这份诏书又叫“轮台诏”。
  那么,“轮台诏”罪己了吗?
  没有。此诏中最严重的话,是“朕之不明”,以及“悲痛常在朕心”。至于“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那是批评桑弘羊他们这建议的,不是自我批评。
  因此,学术界比较严谨的学者,并不称此诏为“罪己诏”,而称之为“哀痛之诏”或“悔悟之诏”。其实就连这两
  个说法,都是受班固的影响。《汉书·西域传》在记录这份诏书时,班固是这样表述的:“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这就是“悔悟之诏”的来历。
  此传班固的赞语则说:“(汉武帝)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这就是“哀痛之诏”的来历。
  也就是说,班固也没有称之为“罪己之诏”。
  那么,“罪己”的说法有依据吗?
  有。因为据说汉武帝曾说过这样的话: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当然是罪己了。如果“轮台诏”里有这段话,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罪己诏”。
  可惜不是。
  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这段话是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后的口谕,既非轮台,亦非诏书,怎么能称为“轮台罪己诏”呢?
  何况就连这段话,也来历不明。遍查《汉书》,并无记
  载,仅见于《资治通鉴》。那么请问,司马光的根据在哪里?
  一个宋代的人,怎么知道连班固都不知道的事呢?
  请博览群书者有以教我。

注释
  (第一章)
  1。本卷所言汉武帝事,除另有注释者外,均见《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
  2。西汉前几任皇帝依次是: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但一般不将前后少帝计算在内。
  3。秦二世胡亥继位时二十岁,卒年二十四岁。
  4。刘盈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惠帝纪》。
  5。见《史记·留侯世家》。
  6。《史记》等书述汉惠帝、吕太后故事多不可靠,早已由吕思勉先生指出,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7。田生即云“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见《史记·荆燕世家》。
  8。司马光曾说,刘邦最终不立如意,是因为“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见《资治通鉴》卷十二。
  9。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10。见《史记·高祖本纪》。
  11。关于刘章的想法,《史记·吕太后本纪》称“恐见诛”(害怕受到株连),《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则称“因立齐王为帝”。
  12。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3。本段论述亦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14。见《史记·吴王濞列传》。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16。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7。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8。见《史记·高祖本纪》。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1。高祖所封十王,荆王刘贾战死,故地改封吴王刘濞。赵王如意被毒死,其地改属吕禄。梁王刘恢被气死,其地改属吕产。淮阳王刘友被饿死,其地改属刘。燕王刘建病死,其地改属吕通。齐王刘肥病死,子襄继位。所余者,高祖四子代王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四弟楚王刘交,侄儿吴王刘濞。
  22。见《史记·外戚世家》。
  23。西汉十一帝,有庙号者五人:高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元帝刘,庙号高宗。
  24。见《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25。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26。见《汉书·贾谊传》。
  27。本节所据,如无另注,均分见《史记》之《袁盎晁错列传》和《吴王濞列传》。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29。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30。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章)
  1。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见《汉书·外戚传上》。
  3。见《史记·儒林列传》。
  4。见《史记·汲郑列传》。
  5。请参看《史记·平准书》。
  6。见《汉书·武帝纪》。
  7。关于董仲舒,详见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8。见《汉书·董仲舒传》。
  9。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下同。
  10。见《汉书·高帝纪》。
  11。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