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之所以知道这件事,那还是因为李商隐,由李商隐而知道牛李党争。而这牛李党争恰恰就关联着士族门阀第三次废除科举的关键。
不过这那一次李德裕为代表的世家贵族只是在作最后的抗争,他们已是强弩之末,不能对科举考试制度造成丝毫的损伤。
想起“以往”的这些,似乎已经能预见得到荆益两州日后的“震荡”。“主公,若行此法,中间曲折是免不了的。”
“只是荆州破败,益州偏远,真正有分量的大家贵族寥寥无几,若仅在这两州施行,当无碍也。可若是日后征伐,进军中原、甚至是江东,这抵抗怕是会……”刘备若认同此法,那就等于是自绝于世家大族。曹魏还算好,那江东孙氏简直就是靠世家在支撑,他们的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东吴独有的武将世袭领兵制。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6、朱、张那样的占有海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科举制的天然敌人。
“那又如何?”出乎刘宪意料,刘备听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脸温润的样子却是落地有声,“备立志匡扶汉室,现与曹操战,来年与孙权战,早晚之事,岂可因噎废食?”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让天下早日安定,一时之仁放过了那些为祸地方之徒,这才使得我大汉地方世家豪强横行,终至尾大不掉。备,不欲再赴光武皇帝旧路,此辈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备说的竟然如此坚定,刘宪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是杨坚大权在握时想出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结束的历史产物。
它之所以会出现,一是为杨坚选材,二是杨坚削弱、限制土豪巨族等地方势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门这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既打击了豪门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巩固。
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门第高下、出身贵贱不再是评判人才优劣的标准,寒门百姓获得与官宦世族平等的机会。“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公平竞争,自身的能力成了决定命运的最主要因素,从而结束了势家豪门入仕参政的特权,旧制度下“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的积弊一扫而空。
暗自感叹了一声,刘宪不由得不去佩服刘备的果敢和决断,或许这就是他这位平民帝王温和个性的另一面——坚毅果敢。
可怜的陈群,或许你的《九品中正制》都不需要出现了。因为以曹操的性格,科举制一出他必然会认同赞赏,毕竟寒门士子一直是他阵营中的半边天。
既然刘备已经定下了论调,诸葛亮就要想着去完善它,“主公即已经认同,那臣等会尽快给出一道细表。毕竟是考试,即为考试那就要防止考生作弊,如替人代考、题目泄露、审阅官员徇私舞弊、来考生员夹带书籍纸张等一应戒条以及相应的处罚。”
“文科自当以考时事策论,那武科又该如何?莫不是让他们校场比武?”庞统也插言问向刘宪,“军中非只武夫,兵法筹谋更为重要。”
刘宪又是一阵意外,诸葛亮、庞统二人可是荆州士族的代表,听了科举之法,纵然不反对,想来也要暗自琢磨,谁知二人赞赏之余,竟然立刻就着手完善了起来,着实让刘宪挂目相看。
“宪之前思量,这武科考试,可分为三步,一是弓马武艺,二是兵法韬略,三则是临战推演。
三试全优自然是大将之才,弓马不成然兵法出众,临战沉稳不慌者,当可为军中参议,参与军谋,历练之后依旧可以大用。而若只是兵法韬略出众,弓马不成,临战死守兵书,此辈则不需去取。
至于弓马出众而韬略甚少,无论临战推演或可或否,都应收入军中,加于培养,便是不成大器却也不失为一员战将。”
一百八十三章 过度章节
七月份的成都显得分外的热闹,先有法正蜀郡太守的去职,后有士族豪强家私兵的剪除,连续出台的两个措施,其手段之强硬深深地震慑了一把川中两党。wwW!而紧跟其后推出的科举,这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措施,让川中寒门庶族雀跃的同时更是给了那些贵族世家一记警钟。
局势不稳。
剪除私兵不过是去了士族豪强的一只臂膀,而科举制的出现却是在断他们的根源,一时之间整个西川都陷入了一片惶惶不安之中。
然而这种不安随着张鲁一门的到来瞬息间平静,汉中定了。这个困扰了西川近三十年的军事集团,在刘备军的猛烈攻击下仅用不足半月便土崩瓦解。
张飞引军出南江下南郑,张鲁畏惧而逃,领南郑城中的万余兵马逃至了褒城,阳平关的张卫得知消息后也领大军两万五千人回师褒城,使得阳平关只剩下了不足五千人把守。
有了南江这个前车之鉴,二张不敢据城而守,只图野战。将所有兵力集中在褒城城下,排开的阵势意图与刘备军决死一战。
可一败再败士气低迷的汉中兵那里是张飞等人的敌手,褒城一战汉中军土崩瓦解,张卫以及功曹阎圃、谋士杨松尽皆被俘,便连褒城内张鲁的家眷也一个不拉的全部逮了个正着。
张鲁领着三千多残兵败将逃亡阳平关,却让刚刚奇袭拿下阳平关的孟达、霍峻又立一大功。自此前后不足十日,张鲁集团已然全军覆没。
如此快的败亡让与他早有联系的凉州刺史韦康(曹操命)大感意外,得报之后立刻前去救援的历城两万兵将收缩回城,同时快马飞报许都知晓。
为了自己和家人,张鲁是不得不降,而刘备集团欲统辖汉中也必须留下他,双方一拍即合。张飞留下阎圃为帐下参军,着手整编汉中降兵,而命刘封护送张鲁一族南下成都,觐见刘备。
张鲁的投降,就如同当头一棒,打醒了还在忿忿不平的川中豪强,人家雄踞汉中三十年,都不得不俯称臣,自己这点实力又算得了什么?想一想刘备在西川的十万大军(含川兵),原本波涛汹涌的西川局势立刻恢复了平静。
刘宪这些天是清净无邪冷眼旁观,文官的那些争斗他是一概不闻不问,虽不说是闭门谢客,却也强不到哪去。
一心只等着家人到来,舒舒服服的过上一年半载的舒坦日子。毕竟川中钱粮不太丰足,想要出兵川南进取南中,没有两年的积累是不行的。
而这两年的时间,既是刘备集团诸多派系的磨合期,也是刘备集团在益州根基的巩固时期。
作为巩固统治两条路线之一的军队,这两年任务同样重要,增强兵力,训练强兵,尤其是习惯南中山形地貌气温气候的川南士卒。
建安十五年八月,汉中整编结束,得军士五万。
扬武将军魏延表为汉中太守,下领荆州兵一万、西川兵一万,汉中兵三万,阎圃受参军领汉中长史,卓鹰、刑茂为将。
张飞引雷铜、庞羲还阆中,授巴州太守,庞羲为长史,下属汉中兵一万,川兵一万,荆州兵五千。
严颜还成都,为黄忠副手,领命新兵大营。
关平授江阳督军,下属汉中军一万,荆州兵一万,合兵犍为郡孟达部,防御川南。
霍峻为梓潼太守,下属荆州兵五千,西川兵一万。
李严受宜都太守,驻扎秭归;刘封受命汉中,屯兵沔水。
说到底,对孟达这人刘宪心中还是挽了个疙瘩,放不下心。所以,索性将她调去川南犍为,受命嘉陵督军,与关平同防建宁、越嶲、牂牁三郡。
而原本的宜都太守之职给了李严,以他与刘封分兵两路,经营上庸等地。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将汉中与荆襄两位一体,可分兵两路夹击宛、洛,同出中原。
建安十五年九月,文武科举大考。
文士得中:费祎、董允、郭攸之、吕凯、王伉、杨洪、邓芝等。
武将得中:王平、马忠、张嶷、向宠、宗预等。
开科举士所得自然不会仅仅这几人,然而一场开科之中能有如此多的人是刘宪有印象的,那可就不比寻常了。
如果有人熟读三国志,那就该知道这些人日后会是怎样的辉煌。
可以说,纵观以后的科举,再也不会如这一期般的星光灿烂。
此次恩科,因为没有事先规定有官职之人不得入考,是以很多不得志之人纷纷涌入成都。如费祎、郭攸之、吕凯、王伉、杨洪、邓芝,文官之中刘宪有印象的除了才十七八岁的董允除外,余下的尽是官员,且都是郡县小吏。
如费祎,蜀郡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之事。
郭攸之,巴西郡西充县主记室,管文书。吕凯永昌郡贼曹掾史,主捕捉盗贼事。
诸人中,除了杨洪为一郡功曹外,余下的全是县令一下官员,尽皆是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