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成为社会生活的常规。正是从利益和需要出发,俄罗斯国家不得不以最极端的方
式调整社会机构的职能,经常干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私人领域,使社会服从于国
家。这都势必造成官僚机构的专横,使社会下层在权利义务关系中陷于消沉和无所
事事的状态,从而制约着俄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统一以后的俄罗斯像德国和波兰一样没有自然的屏障,没有不能渡过的河流或
难以跨越的山脉,而且与其相邻的国家都是过去的或潜在的敌人或对手。捍卫国土
的困难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防御那一望无
际的边界。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养着一支5 万人的军队以保卫这个国
家免于再次遭受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鞑靼人的侵扰。供养一支5 万人的军队是一
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代的克伦威尔的新军比这要小得多,而当时的英国比俄
罗斯要富有得多。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是中世纪时期西欧拥有过的最大规模的军队,
它几乎耗尽了基督教世界的全部资源,但那也不过才3 万人。况且,俄罗斯的军队
还是一支常备军,要靠莫斯科周围那些贫瘠的土地的生产来维持,要年复一年地供
养下去。供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要使它团结在一起,惟一可行的办法只能
是通过建立一个使这支军队保持忠诚的强大的中央政权。

    直到门世纪末,彼得一世有感于俄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才再次求助于西方。
继彼得一世开创了欧化改革的道路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实行了“开明专制”,亚历
山大一世对农奴制进行了有限自由主义的改革;同时,在俄国,启蒙运动逐步开展,
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十二月党人及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封建农奴制
的奔走呼号,乃至流血牺牲之下,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并融人俄罗斯,生长成为俄罗
斯文化的血肉之躯,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长期束缚,西
方文化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运行仅限于社会的上层。

             五、扩张还是自卫?

    俄罗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这一点更与它的地缘因
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俄罗斯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背靠北冰洋,欧亚大
陆环抱周围,正是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所认为的“心脏地带”。同时,
由于古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无边无际、毫无遮拦的大平原,缺乏山川阻隔与关隘
屏障的保护,犹如没有围墙的家园,特别容易遭受周围游牧民族的侵袭,俄罗斯人
时常为不安全感所缠绕屈此,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罗斯对外扩张原
始的安全动因。自卫的需要迫使俄罗斯人不得不经常扩张他们的边界,不让他们的
敌人接近,“俄罗斯国家正是为控制广阔土地而斗争的产物”。此外,俄罗斯作为
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以推动对外
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

    18世纪以前的俄国,曾一度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独立后也只是在其周围地区
进行领土扩张,但没有明确的侵略目标,在国际舞台上也没有很重要的地位。18世
纪初在西欧作过秘密考察的彼得大帝,深知海权对俄罗斯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一上
台就确立了争夺出海口的战略目标,以改变内陆国家的被动局面。正是这位富有开
拓精神的沙皇第一次提出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样一个对外扩张的总方针。他
的整个统治时期都在力图实现这个总方针:他两次对土耳其作战,是为了夺取亚速
海和黑海出海口;他对瑞典发动持续ZI年的‘叫匕方战争“(1700——1721年),
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以便通往大西洋;他对波斯进行欺诈性的干涉,是为
了征服里海海岸地区,向波斯湾迫进;他派兵远征希腊,是为了打开通往印度洋的
道路;他图谋侵占中国黑龙江地区,派兵占领堪察加半岛,决定派人”勘察“白令
海峡和北美的阿拉斯加地带,是为了控制北太平洋。最后,他在刚刚被他征服的芬
兰湾附近建立了彼得堡,并把都城从莫斯科迁到这一临海的”外偏中心“。

    正是彼得一世首先打破了莫斯科公国传统的局限性,把一个单纯的内陆国变成
一个濒海的帝国,也是他在自己的遗嘱里,首先为俄罗斯规划了一幅世界帝国的蓝
图,把俄罗斯引上了夺取世界霸权的道路。在彼得一世之后的历代俄国沙皇,忠实
地执行了他的遗嘱规定的扩张原则和具体计划:“瓜分波兰”、“尽可能多占瑞典
的领土”、“占领君士坦丁堡”、“加速波斯的崩溃”、“向印度洋挺进”等等设
想,在此后200 多年的扩张中都—一变为现实。在这个进程中,俄罗斯建立了一个
领土庞大的帝国和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从而有实力与英、法、普、奥等国共同主
导欧洲事务。

    然而,与其强大的陆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海军却始
终没有称雄世界,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并有多个方向出海口的大国,
本来具有发展海权的基本物质条件,海军建设有一定的优势。1695年彼得一世建立
一支顿河小舰队,成为俄罗斯建立正规海军舰队的起点,19世纪的俄国海军已粗具
规模,20世纪的苏联海军迅速发展,在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和北冰洋沿岸建成
四大舰队。然而,地理条件的特殊又极大地阻碍着俄罗斯海军的崛起。俄罗斯大部
分地区处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带,严重削弱了海洋的使用价值,寒冻使其漫长的海岸
线上的优良不冻港变得稀疏难得;俄国重要海军基地所临的海域相对封闭,出海口
不畅,使舰队的活动受到很大制约;在海陆相关位置上,俄国四大舰队所在海域被
陆地阻隔,互不相连,各舰队彼此孤立,难以集中和互相配合。从彼得以来的俄罗
斯海军,基本上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其进攻作战的实力远不能与其陆军的威力相
提并论。俄罗斯海军远没有成为它推行世界扩张政策的有力工具。

    十月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沙俄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新建立的苏联由于政
治意识形态的原因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20世纪前半期的苏联综合国力还
不够强大,没有能力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所以,它的安全战略思想基本上仅限
于国家独立的问题。但即使在国家自身的安全方面,苏联也充分考虑到了地缘因素
的特殊作用。人们发现,在苏联的两端——相距约15000 公里,大部分距离只能通
过当时低效率的、极易遭受攻击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起来——同时遭到进攻的两
线作战所带来的战争创伤,使苏联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如果忘记了这一基本的地缘
战略因素,就无法理解诸如斯大林在面临希特勒进攻时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的行为,
也无法理解60年代以来苏联在远东地区大规模集结陆海军的潜在动机。

    二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增,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陆上部队,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
的超级大国。冷战时期,为了对付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苏联营造了以华约为主体
框架的地缘结构体系,苏联则处于这一框架体系的核心位置。西部以东欧为缓冲区,
利用华约与北约保持军事对峙;东部企图利用中国、朝鲜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对
抗美日岛屿锁链的封锁。在将中国纳入其战略结构的企图化为泡影之后,为了不使
中国对其构成威胁,就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在东、西
两面的扩张受到遏制后,它又利用南亚和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企图进入
印度洋,夺取暖水港,以形成新的势力扩张基地。为了和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它
还在非洲和拉美建立了许多战略据点,扩大势力范围。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
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使俄罗斯面临一个新的却是相
对不利的地缘政治状况。在欧洲,美国通过北约继续发挥强大的支配作用,英德等
国在许多问题上追随美国,欧美主要国家仍然坚持“冷战思维”,把俄罗斯视为潜
在的战略对手。东欧剧变后,各国新政权纷纷确立回归欧洲,与欧洲实现一体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