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在梁庄-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化理解。简单化的乡村城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我觉得,解决未来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有五个“中”: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中产阶级,中小收入。特别要突出的是两点:

第一,要发展中小城市。中国现在有典型的大城市病,城市拥挤。农民集中到城市,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就成为城市无产流浪者,这会成为大问题,容易造成贫民窟,这是大城市化必然的弊病。中国十几亿人,地域复杂,简单地以城市来涵盖生存群体,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城市化必须坚持大中小城镇并举,以中小城市为主的方针。

第二,发展中小企业,能形成当地就业。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事实,也是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有人说,我们是低档工业制造者,呼吁改变这种状况,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口是我们现在的优势,也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这种密集型企业在中国的高度发展是必然的。现在有各种保障农民工的措施,譬如劳动合同,这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公司会抬高门槛,该用的不用,造成挤压效应,也会使很多人失去机会。

什么叫城市化?住在大城市就叫城市化生活?我认为,城市化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就业、收入方式的城市化才叫城市化。能用抽水马桶,能洗澡,出门能用车,这是城市化。我去韩国考察,韩国的大部分教授都住在城市郊区,但是各种生活设备特别齐全,这也是城市化。如果城里人所能享受的现代文明成果,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并且按照新的组织理念,靠专业合作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城市化。还有收入方式的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家庭经营,而是现代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工资收入占了你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这也是城市化的标志。

在穰县,我们提出四级城镇体制,充分发展乡、镇的作用,在乡村打造贸易集中地,它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城市,到一定程度就有点像国外的小城市。另外,以原有的民间集市为中心,形成几个村的物资流通地,发挥镇的功能。实际上在欧洲,周围几个村,中心是一个大的物资交流和事务中心,就形成一个小市。

有些学者很悲观,认为农民人口太多制约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我有一个观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即使是现代化,总还得有人种地。即使农民占百分之三十,还有五亿,那还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并且,如果农民都聚集在城市,城市病会越来越明显。

如果乡村发展好了,农民不用离开家乡,也可以拥有城市化的生活,也会解决大城市化的问题。现在农民父母在家里帮着种地,像穰县这样的平原县份,就按人均毛收入七千,小孩上学也不要钱了,日子也还可以过。假定说年轻小两口打工,一年挣两万块钱,再加上家庭收入,平均每月两千,这对于农村来说,是相当可观。现在新农村整治,路也通了,下雨也可以出门,门口就有超市,有自来水管,有太阳能,生活的方便程度、舒适程度不亚于城市,所缺乏的就是信息。若干年后,信息不畅通的问题解决了,你住在乡村有什么不可以?

九十年代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种地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割麦、犁地、种地等等都机械化了。这样,农民就不会讨厌种地了。

当然,也有许多问题,现在农村灰色的东西多。譬如留守儿童问题。一个村庄里,一个老头对小女孩长期性侵犯,晚上走一段偏僻小路,总是被强奸,有几年时间,奶奶都没有发现。后来,奶奶发现了,老头把女孩和奶奶都杀死了。这是一个悲剧。还有就是家庭情感问题,父母情感的缺失。不出去收入低,出去造成了家庭伦理问题。穰县一些乡村民族宗教问题比较复杂。一些地方,宗教信仰混乱,造成价值理念的缺失,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又没有形成,在信念上、文化上和道德上形成了一个空当。

从总的趋势来说,中国农村在明显变化,是不断进步了,但问题也不少,如何在趋势下找出个性差异,引导农民往哪里走,这是需要我们各级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你认为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对农村农民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农村的个别女孩出去干不好的事情,挣钱回家盖房,回来非常纯,不管在外面如何妖,回来像个乖孩子,特别纯,表现得非常淳朴。但是,你还是能大体看出来她在外面的职业。乡村文化、村庄生活场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穰县文化特点相对传统,这也在无形中制约着女孩在外的行为。

穰县文化是书香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织,节约,克勤克俭。2000年我在另外一个县任职,一条街上就有四五家茶馆,甚至有酒吧,穰县至今还很少。在那里我经常陪朋友去茶馆坐,在穰县我就基本不去。今天咱们在这儿说半天话,可能很快就会传出去。那也是个新闻,而且是个负面新闻,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表现。地域文化的排他性很强,对外来文化形成挤压,地域文化特别保守。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习惯,文化具有一种固化效应,有一种锁定功能。把习惯、习俗哲学化,就是宗教,把习惯伦理化、抽象化、虚化,就带来宗教、艺术、文学。人与人之间的习惯固化之后就是文化。越凝固的地方排他性越强。地域文化形成以后,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排他性很强,这是一种固化效果。有客人来穰县,招待饭后请他到卡拉OK厅去唱歌跳舞,据说人家感觉在穰县没意思,因为都是一家人来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增加一个成分,权重也不一样。

很难把文化这种东西冲开。有一次,我到河边去,碰到一个老太太。她非常有意思,跟我说,前任领导允许在穰县建红灯区,简直是伤风败俗。其实,也不是什么红灯区,据说只是某条小巷有几家发廊集中了。老百姓有误解,某个县领导作了解释,结果又引起更大范围的误解。干部的言语行为会在这里留下某种印象,只不过农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的。

我一直讲,领导干部到一个地方工作,融合不融合,首先是文化上融合不融合。

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农村的发展趋势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实际上是两大冲击,一是沿路盖房,对原来村落结构形成冲击,这就必然会带来对村落文化的冲击。过去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那里有句俗语:“碾磨齐全,房后有个竹园”,那种农耕式的生活,筐子、筛子都可以自编,一切齐全,可以自足。村落结构形成互助文化,互相周转,邻里之间虽然也为宅基地闹矛盾,但长期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互助文化,在摩擦中互助,共生文化。后来,沿路盖房子,带来的结果就是村里的公共设施不能共享。还有就是传统东西的丧失,过去你借我一个东西,隔个墙头就可以递过去,这些慢慢都没有了,形成很多空心村。所以这几年下大力气改造村庄,村里道路畅通,下水道打通,搬到外面的农民又回来了。第二,因为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散失。老少问题,中国文化潜在的东西隔代亲,爷爷对孙子是溺爱式,不是一种管教式,父母情感的长期缺失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这又是对传统东西的冲击。且不说外来要素的冲击,就这两个问题对目前农村文化带来一种可把握上的难度。过去凤凰卫视来拍片子,我说过一句话,唯有文化无敌。文化有一个很强的东西,就是锁定效应,美德如此,劣习也如此。比如说沿铁路的一些村落,个别农民盗窃、扒火车,为这,不知道抓多少人,但是还扒。道德堕落也形成一种习惯,也会越来越固化,最后形成文化。文化像一个橡皮墙,用刀子戳才能戳破。用石头打,打轻了,它是一个窝;打狠了,慢慢可能还反弹过来,打住你自己。最后,都又慢慢平复了。

邓小平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教育不光是指学校教育,实际含有道德教化、传统文化缺失的意思,没有抵制住西方的思想,各种封建的东西又都冒出来。邓小平讲的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是国民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优秀文化复兴和普及等等。

作为政策的实践者,如何落实政策,从哪些层面做起?

这几年我们干点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感情。农民最苦,我甘心干点事,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第二,一项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