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古人还总结了,用笔有两种办法,内厌和外拓。据说羲之多内厌,而献之多外拓。可见这两者并无太大分别。一个是另一个的儿子,或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已。具体到写字中,哪一种顺手就用哪一种。而据我看,此帖多用外拓。
是的,就是外拓,这就是那把孙过庭给我的钥匙。我用这个办法写这本帖中的字,感到下笔无碍,简易之极。写字,如同孩童游戏,又有如霸王举鼎,良将用兵。总之是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的了。
这也足以证明,我昨天的理论是正确的。任何的理论,都是留给善悟的人的。死搬硬套,必然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比如,有的人根据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理论,终日用力临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他心想,我把这一帖学会,最不济也能做个第二第三。但是从古到今,都是“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不知为何,实在是太难学了。或者,你当时临得很象了,但是对自己毫无好处,因为叫你单独创作一幅字来,写出的还是和兰亭风马牛不相及。
又有人说,王羲之当初所学的人,反不及他,因为他是书圣,这就是说,今人可以超过古人,只要方法对头。
我计划,在我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时,买它几百张宣纸来,不断地搞些创作,当然也会拿一部分发布到网上去。但现在我还是要沉下心来,继续修炼。
俗话说,玩儿的就是心跳,书法,说到底也就是玩。而且要写出心律的孱动来,要超平坦。能达到这个境界时,我敢说,你和弘一法师的境界已经不远了。弘一的字现在是很贵的,你要是有个一两幅,这辈子都吃不完。但是对当时的他来说,也不过是快乐之后的副产品罢了。
这才是学书的正确态度。
天意(第二九三章)气象雄伟,包罗万有
生活要有个中心,人才会感到充实。我的中心就是写作和练字。这是我早就说过的事。但我也时常背离这个中心。我总是幻想着,是不是还能有个更好的中心。但正是这种幻想害了我。极端的时候,就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味道。
做学问好比酿酒,是不能急躁的,酒是越陈了越好、越贵,学问也是如此。我在很多年前,为了能集中精力练书法,我对家人说,我可能加快速度,把几年才能学好的下下劲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事实证明,这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在以往我也总是会吃这方面的亏。因为知识有个沉淀和消化的过程。如果贪多求快或急功近利,就会欲速而不达,甚至适得其反。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拔苗助长。用来隐喻的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还有另一句话,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人成功了,就容易骄傲,容易轻敌。这样也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比如,我前天说,我学书最重要的经验和方法,就是专心致志临习一本字帖,把这一本字帖上的所有的字都学到位。可是我在实际做的时候,常常想偏离这个正确的轨道。就是有一个厌烦关和麻木关的问题。老写这一本,时间长了会麻木,也会厌烦。那时假如没有预想中的进步,就会怀疑,就会想,是不是我这种时候换临一下别的字帖就会改观?或者羡慕别人能各体皆能,也想齐头并进,多学它几首。
岂不知,这样就错了,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但假如闯过了这一关,肯定会有长足的进展。
还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跃跃欲试。但是真试的话,写得不一定怎么样。这就是眼高手低,欠火候,功力不到,硬要表现,只能是出丑,只会显得青涩。
书法,必要有一定之规,这一定之规,就好比婴儿吃的奶,你所临的那个经典就是这种奶。在该吃奶的时候,你不能乱吃别的,要是乱吃的话,一方面吸收不了,另外还会影响健康。等到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奶之后,你长得足够大和强壮,能走路了,会说话了,这时就可以放弃母奶,改吃点别的食物了。但我认为,学书的过程要比婴儿实际吃奶的时间还要长。
人长大了,吃各种食物,但主要是粮食。人要是不吃肉一年也能活着,但是老不吃粮食肯定是不行的。到一定的时期,你所临的这本帖,又成了这种粮食。你必须天天吃,才能强壮自己的精神。
人对自己关心的事,总能如数家珍。练字要练到这种如数家珍的程度,可以不加思索地象本能一样使用你所学的那种语言,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算真正会学。
其实,正因为在过去,我们有太多的不正确的写字方法,而要克服和纠正那些就显得更难。比如,碰到中竖就忍不住想拉长画,写着写着就失去了应有的节奏,笔锋全散了还在那里写,没有墨了还在那儿写,该断的不断,该连的不连。
写字,就象做爱,一定要控制住速度,太慢了没劲,太快了必然早泄。书谱中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这一点最难把握。目前我对此好象还没有太深的领悟。
不过,我今天写字时,感到毛笔的头子似乎颇有灵性。它头子是尖的,但是肚子是圆的,所以它能写细笔,也能写粗笔,能方能圆。有时意方形圆,有时意圆形方。千变万化,最为神奇。如果一个人在写字时总是想着,这一笔是横,这一笔是竖,这个字要写成正楷,这个字要写成行书,这样肯定写不好字,因为他把自己思想束缚起来了。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和帖上的一模一样,你要学的是他的精神它的气质,而不是它死板的一笔一画。
当真正形神兼备地学到家时,一出手,随心所欲,又不逾矩,化他神为我神,我神甚至高过他神,这样算学成功了。
我今天写字时,起初是听着劲暴的舞曲练习的。她起初不适应,后来也自己找一些曲子来听。我对她说,音乐是个好东西,是和一切艺术相通的。音乐可以唤起我们的通感,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艺术上的所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都能在音乐里找到例证。
这样的天气,的确是练功的好时机。连蝉也象按时上班似的,卖力地叫个不停。我要争取开创出一种全新面目的书法形式出来,作为我的代表和名片。在创作的时候,希望我能忘了别人,只有我自己。希望我能成为大家之才。
什么是大家之才呢?
《书法指南》上说:“书法大家,代不数人,其难可知。所谓大家者,气象雄伟,包罗万有。秀媚如西子临风,刚健如霸马扛鼎,而落落大方,无扭捏之态,森森规矩,无逾闲之行。以绝顶之聪明,加过人之工力,兼蓄并收,精锻熟炼,精气内蕴,光华发越,巍然如泰山华岳,渊然如长江大河,严然如师,蔼然如母。使观者油然生敬畏之心,斯真所谓大家之才也。间世始一遇者,岂能望之普通人乎?”
天意(第二九四章)个人风格的树立是最难的事
今天上午练字又有新的进步。
郑板桥有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去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他说画到生时是熟时呢?生就是生,熟就是熟,岂可混为一谈?
其实,这不仅是画,也是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写字,当然先要追求熟,所谓熟能生巧嘛!不熟,就是功夫没下够。但是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又忌熟。因为熟,显得似曾相识,堵塞了创新之路,是书法之大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是为何写字要叫人看着象谁谁的呢?一旦有这们的看法,就是失败。
所以,个人风格的树立是最难的事。
所以,在熟的基础上的生,才是真正的新生。才是真正的熟。
一个人,练字,练着练着,他觉得写不下去了,他感到不过是在重复。渐渐的他会失去兴趣。这就是学书的失败。就好象两口子,在一起生活得太久,觉得再没一点新意了。这也是失败。
我想,真正的书法就和人的一生一样,会不断地成长、创造的。你会永远也没有够的时候,也永远不会感到失去新鲜感。
我们练很多的正楷,很多的真草隶篆的字帖时,一个字帖不停地练一个月,你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了。再练几乎有一种生理上的排斥,感到恶心。因为它是馆阁体,或是伪造的。
但是深入地写书谱,会象吃甘蔗一样,越吃越甜。
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