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车票,又让我不得不信,原来是春运临时加班车次。
她在上网,我在白天睡了很长时间。她也象我以前一样地把相关的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来从百度来查。这样就能把我所写到的人都查出来。而且条目都是在第一的。这是最让人感到神奇的地方。其次她就是喜欢看一些类似酒井法子涉毒的新闻。或是有关美食、美女的。想不到她对这方面还是很讲究的。
现在我的生活有两个中心。一是练字。一是写这。可以说这两个都是出力不讨好的浩大工程,只是现在工程已接近尾声。但是不知是因为嫉妒还是自私,我还听不到什么喝彩声。好象只有一个网友寒江残雪从开始起就热情地鼓励我。也同时是这个网友,和我有着相近的爱好。但很多方面我是不如他的。所以在从前,我有时想,这个人说不定在关键的时候会给我带来帮助。现在看来这种帮助已经实现。不比我幻想中的要小。我要谢谢他。我想,这样的人,也确实可以算是人中麟凤。
天意(第二八五章)三指执笔
今天发现,曹宝麟、林散之都是三指执笔,启功写草书时也用这种执笔法。林散之是个受启功尊敬的书家,可他的字是在手指断了两个只剩三个时的晚年才到达炉火纯青的化境的。我们看启功写的字,有些是有拘谨、纤弱、小气之习的,这必是他恪守五指执笔法的时候。而他的有些行草书,真是神彩飞扬、不让古人,这无疑是他只用三指的时候。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又一案例。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用五指时各指之间互相牵制造成拘挛,因此不能集中发力到字中。而三指则无此癖,自然而然,力度停匀,笔势往来不受任何束缚。而古人中,明代文征明的老师李少卿也是三指握管。并且自谓是学书四十年的收获。文征明的这段话出自《甫田集》,是这样说的:“李少卿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盖公早潜心古迹,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尤其妙者,能三指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而我本人,在从前写粉笔字、钢笔字总觉得比毛笔字更加得心应手。这是为何呢?因为钢笔字粉笔字是必须用三指执笔来写的。我们拿筷子,主要靠三个指头来移动其中的一根筷子就可达到夹菜的目的,而另一根筷子是基本上不动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人,基本上实际每天都在练书法。这也就是启功曾说过的只要会拿筷子的人都会拿毛笔的来历。但是光看他这句话,世人是参不透其中的玄机的。我今天在墙上写字时,忽然发现五指执笔总是拘挛。于是为了适应情况自然地换成三指,结果感到好多了。自由多了,表现力强多了。我于是想到,古人,比如王羲之、颜真卿、怀素、孙过庭之类,肯定也是三指执笔的。因为我学他们的某些字,若是用五指,有的笔画总感到有一定难度,写起来不是那么顺手,但是如果用三指,则没有一点障碍。我又记起了早年看到,书法有妙道,都是一脉相传的。没有高人指点,光凭自己瞎练,是一辈子不能成功的。据说颜真卿是跟张旭学的字。而怀素又是请教过颜真卿之后,才笔力大增的。张旭当时教颜真卿时,说到了学习古人的关键,就是执笔。原话是:“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而要圆转,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三指执笔。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有功底者是顺理成章的,对于初学者可能真的有点难度。因为他们必是从小字及楷书练起的,那么,五指法还是显得不错的。但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行草,在这方面,颠张醉素,是典范,王羲之虽号为书圣,他的字也是从草书中吸收精华而来。有的人觉得,从楷书中并不能方便地过渡到行草,这中间有个很难突破的瓶颈。这是有道理的。甚至楷书练长了,越发地写不成行草书。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和两码事。用笔不同,结构不同,执笔法也不同。但是我觉得,用三指法写正楷也是不难的,而且写出的字必有一种特殊的风采。有的人动不动说,魏晋风骨,飘飘欲仙,那种字是怎么来的,很简单,就是他们有着有别于今人的执笔法。
那么,我们再来对照一下今天的书法教学,真是害死人。今天的教学不少是沈伊默搞的。他不但主张五指,还说什么厌压勾格抵。但我们看他本人写的字,楷书还行,草书只能说比较差了,好象一个人在穿棉袄洗澡,让人感到很不爽快。我早说过,现代人只知道提按,而古人全在勾转。
我记得这一发现是几年前的事,好象是三四年前我就知道这回事了。当时是从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看到这个说法的,而这个说法正好和我日常的经验相印证,让我有找到知己之感。但是没有很好的运用。因为没有深入地研究一个名家的真迹。今天看来,这对我学书来说,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是鸟枪换炮,是卫星上天、原子弹试验成功。值得大书特书,好好庆贺。
曾几何时,那么多人用书法来沽名钓誉,又有那么多人不得真经而虽皓首穷经终归于失败。因为它看起来神秘,因为高下之间的差异让人不知问题出在哪儿。现在问题的关键找到了。就在这儿。
如果当初我开始练字时,谁就把这一点教给我,我愿意倾其所有来买这个秘密。
说了这些,并不就是说,知道了这个秘诀,从此就可以不费力气地成为大书法家,再也不用下劲练字了。而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每临一个字,就有一定的收获。
又有人说,我没有那个条件,宣纸很贵,毛笔墨汁都很贵,若是不在宣纸上练,恐怕练不出来效果。这话说得也有道理。但我有个办法,就是先在宣纸上写字,写一遍又一遍,直到写得让纸几乎全变成黑色的了。这时,改用水在上面写字,干了再写。这样就可以省纸省墨了。我这个办法是跟我们中学的王启仓学的。
其实我也知道,我说的这么详细,仍有一大半的人看不懂,即使他看懂了,他也不一定去做,即使他去做了,他也不一定就得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终还是要下苦功夫靠自己本人去领会才行。就象鲁迅先生说过的,生活之法,必得自己从自己的苦痛中得出经验来,才会深刻,才有意义,别人开来的方子,纵使再好,也不过是废纸。
又有古人宋代的赵崇绚在他的《鸡肋集》中说到:“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相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得……妙不在于法也。”所以要知道书法的真正妙处,必须把那些名碑名帖试过一番后才能体会。当你能把所学融汇贯通之后,就会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感到得心应手、如入无人之境时,那种美妙的滋味真是人间至乐啊!
天意(第二八六章)柳暗花明
这一阵子,我一直在临《书谱》这本字帖。虽然常常有些收获,但总的来说,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健全的,且不说,脱开了本子就写得完全不象,就是临的时候,有的笔画的写法,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样的话,临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但是不管怎么说,我坚持了下来。好象是自从我开始写天意时就开始临,应该有几个月了吧。人家不是常说字无百日功吗,况且我原先多少还是有点功底的。
但是这都是今天以前的事了。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书法上的重要真理。当时我就感觉到我把对于我来说最难突破的一关突破了。接下来肯定会柳暗花明的。果然情况正如我之所料。我用这种新的方法,不仅临摹这本字帖时感到势如破竹、不在话下,同时也一下子明白了王羲之的一些笔画的写法。而这些笔画的写法我当初是感到如同隔座山的。这真是无比爽快的一件事。古代的圣贤,通过他们的书法得以同他们进行最直接最密切的心灵交流,那种和谐的感觉,是仿佛连心跳都是一致的。
我想,别的都不谈,就只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一辈子感到自豪和快乐。
我于是想到了一切。我和她说个不停。我说,我现在有信心了。以前我什么都不缺,就缺信心。我以后可以给人写字收润笔费,换句话说,也就是卖字了。在以前,我总觉得有点羞耻,因为我的才力还不足以到可能把字换成钱的程度。但是现在,我觉得完全可以了。如果我这样的还不能卖,那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