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真天意天道-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说无益,况且我也不如下面这位专业人士说得好——

  “首先我要声明,我一点也不怀疑陆川导演拍摄《南京!南京!》的诚意和努力,更不认为他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有任何恶意。他是一名爱国者,通过这部影片,他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对于国家、民族、历史的难得的责任感。同时,我不否认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毫不怀疑他的良知和同情心。

  就技术完成的程度而言,他在影像上做得很成功,对影像的掌控极其出色,影像细节很真实、很有质感,我能看出他在这方面的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影片的音乐很精彩,有特点,运用精确。表演掌控到位,演员的表演没有明显的疏漏,有几处甚至可圈可点。

  然而,我仍然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失败的作品。甚至,我基本上认为,《南京!南京!》是一部不好的电影。

  我的理由主要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虽然在态度上和主观故意上没有问题,但在创作方向上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使之成为了一部概念化的电影作品。只不过,与过去国产影片常常出现的概念化毛病相比,它不是那种一味表现日本人如何残暴的脸谱化的概念化,也不是一味强调要复仇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概念化。恰恰相反,它避免了过去电影中所有的那些可能出现的毛病。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这部电影却滑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我姑且称这种极端为概念化的人道主义,想当然的人道主义,文艺腔的人道主义,无关现实的浪漫化的人道主义。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只是一个创作思想的问题。这种滑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创作思想,使得《南京!南京!》虽然在细节上尽可能做到了真实,但在整体上却虚假,是精心拍摄的谎言,典型的伪现实主义作品。

  我必须说,我跟陆川导演一样是爱国者,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强烈的。其次,我是一个艺术感受还算敏感的人(我是跟陆川导演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硕士,他是比我高几届的学长),不是没心没肺之徒。但是说实话,我在影院两次看完《南京!南京!》之后,并没有受到多少感动。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想:既然我在观看半途中放弃了同时正在放映的英格玛?伯格曼影展,从电影资料馆匆匆赶到中影集团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的首日放映;既然我非常喜欢陆川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可可西里》;既然我对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那次大屠杀一直是强烈关注并认真思考的;既然这部影片的制作是如此认真,导演和演员所投入的情感是如此显而易见,——那么,影片为什么却不但没有感动我,反而使我一直感觉到某种不安呢?

  我觉得,可能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故事的主线上。尽管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说,陆川不认为角川这条线是主线(因为他说日本人的戏还没占到三分之一篇幅),但我还是必须说,角川这条线毫无疑问是主线。整部电影基本上是以角川的视点来组织叙事的。角川完成了最为完整的灵魂自我救赎过程(且不论这种自我救赎是否可信),在整部影片中,他是心理冲突最剧烈的一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否认角川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呢?虽然在陆剑雄身上也承载了抵抗主题,在拉贝身上承载了人道主义主题,在小江和姜老师身上也承载了牺牲主题,在唐先生身上也承载了自我救赎主题,在百合子身上……承载了普通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主题,但显然,导演在角川身上承载的主题是最为集中也最为沉重的:其中有人道主义,有牺牲,有自我救赎,更有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当日本低级军官角川蹲在野花盛开的南京郊外饮弹自尽时,影片迎来了最后的高潮,核心主题也就呼之欲出:战争是不人道的,文明会被战争摧残,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会被战争摧残,甚至连亲历战争残酷的战胜者也不得不为此自戕。因此,我认为,《南京!南京!》与以往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核心意图不在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不是为了煽动仇日情绪,而是表达在导演看来具有更高价值的反战主题。

  问题在于,对于整个二战,对于越南战争,对于伊拉克战争,反战这个主题或许是一个具有更高的人道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主题,但是对于30万无辜民众遭到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残酷的屠戮的南京大屠杀来说,反战,是不是有些流于轻浮了?

  假如,那30万亡灵此刻就站在我们面前,沉默着,看着我们,我们真的还会有勇气对他们说:你看,日本人其实也是人,他们虽然是侵略者,虽然不该杀你们这些身无寸铁的男人,不该强奸你们这些身世清白的女人,但是,他们其实也良心未泯,他们自己其实也挺痛苦的,他们甚至都痛苦到了必须自杀的地步。……我们这些艺术家,我们这些电影人,我们真的能够确认我们有如此勇气对面前的30万亡灵说出这番话?

  反正,我是不敢。

  我有敬畏之心。我不敢如此狂妄。在受难亡灵面前,我不能够有任何看法,任何主张,任何主义,任何我个人的认识。

  否则可能就是大不敬。

  退回1937年的南京。类似于角川饮弹自尽这一幕,曾经在当时发生过吗?如果发生过,发生过多少次?陆川导演以做资料扎实著称,据称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查阅了很多资料,那么我特别想知道当时到底有多少日军官兵是因为对屠杀的残酷实在不堪忍受而自杀的。此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或许没陆川导演多,但说实话,我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很少一部分日军士兵确实有过不愿意杀平民的自我陈述,但是,这种意愿远远没有强烈到痛感活着比死亡更艰难,深感必须自杀以获得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地步。更普遍的情况与影片中描述的角川的心理情感轨迹是相反的:开始时不敢杀人也不想杀人,慢慢开始适应,后来开始享受杀人的过程,到最后就麻木了。至于后来有些老兵自杀,那是战争结束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原因也未必全都是良心不安。

  既然如此,号称要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南京!南京!》,为什么却偏偏设计了这样一条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的叙事主线呢?为什么非要臆想出一个日军低级军官的心理挣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呢?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导演认为这样处理更符合普世价值,在艺术上更有品味,层次更高,更牛逼(抱歉,我实在找不出更文明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心态,或者索性说是更伟大?)。如果非要说这算是人道主义,那么,我必须凭着自己本能的良知说:这是陈词滥调的人道主义,事不关己便作壁上观的人道主义。从纯粹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是概念先行的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然这部影片突破了过去的某些固有模式,但同时也符合了当下的某种固有模式,展开的是当下主流价值观易于接受的某种格式化的想象。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此概念化非彼概念化,但仍然是概念化。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帮助我们理解了以角川为代表的日军(别跟我说角川不是代表,他没代表性你大拍特拍他干什么?!)在屠杀过程中未泯的良心(我就奇怪了,既然良心未泯又怎么会发生那么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迫于无奈?可是明明他们杀人就是特别来劲的!),但无助于我们理解在战争中,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讲,我以前在看相关资料时,始终萦绕心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我说的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产生的原因,这个很容易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地缘的角度来解释。——我不理解的是:一个心智健全、受过教育,甚至很可能是已经为人父亲的成年人,他怎么就忍心把婴儿活活挑穿在自己刺刀的刀尖上呢?——他怎么就下得了这个手?

  我觉得这里面必有人性的深渊,一个黑洞,一些我们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未必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本质的变化,因为它们可能已经根植在人性幽暗的深处。拍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与其表现良心未泯的过程,还不如深究这样的一个问题更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我本人当时也是攻入南京城的胜利者之一,我会不会干出跟他们一样的事情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